潼川府中江縣今德陽中江縣)有座魁山,高三四十米,山上有座四層小閣樓,名為魁山閣。
魁山雖不高,但在地處四川盆地的中江縣城內,卻是個製高點。
今年二月,西軍打下重慶後,林鳳祥率本部三千餘人向潼川府進發。因四川清廷兵力空虛,林部起初進展順利,沿途攻城掠地。
一個多月後,抵達中江縣時,林部已擴充到八千餘人。
然而,在此他們遭遇了從成都府趕來、由四川署理巡撫岑毓英率領的清軍。
岑毓英是僮人,為廣西上林長官岑氏土司之後。年少時聰慧好學,其父岑蒼鬆為他請來科舉名師悉心教導。又因擔心他讀書過於勞累,還請來著名武師,讓他在讀書之餘演練武藝,故而岑毓英文武雙全。
岑毓英不負眾望,首次參加科舉,便在西林縣市試中取得第一名;再赴泗城府試,依舊獲第一名;最後參加奉議州院試,被取入西林縣學附生,還是第一名。
此番小三元的成就,是整個廣西自清廷開國兩百餘年來,繼陳繼昌之後的唯一一人。
院試結果公布時,廣西學正周縵雲特意讓岑毓英站到前麵,表揚他成績優異,並勸勉他讀有用書、做不朽人,認為他將來必成“大器”。
岑毓英正雄心勃勃備考會試時,太平軍金田起事爆發。鹹豐帝下詔各地舉辦團練,岑毓英當即響應,棄文從武,被西林縣令任命為西鄉團總。
他捐出家資,招兵買馬,以兵法訓練部眾,召集了兩千餘人。依靠這支團練,他在泗城府屬之西林、西隆、淩雲三縣境內鎮壓了太平軍分支的起事隊伍。此後積極與太平軍作戰,官職也一路高升。
待到西軍攻破重慶城時,年僅二十四歲的岑毓英,已被清廷任命為四川署理巡撫。與四川總督裕瑞在成都府舉辦團練、召集兵馬,防禦太平軍西進。
西軍攻占重慶城後,當即四處擴張。其中林鳳祥部直逼成都府,裕瑞隻好命岑毓英率本部及匆匆召集的團練共一萬餘人,在中江堵住林鳳祥部。
岑毓英深知兵法,他明白本部戰力不強,開始並不與林鳳祥部進行野戰,而是沿著凱江構築深溝高壘,與林部對峙。
且將從廣西帶過來的本部兩千人作為機動兵力,哪裡吃緊就派往哪裡支援,竟守住了林部的初期猛攻。
西軍自長沙城突圍時,僅帶了十門輕便行軍炮,沿途打壞兩門,翻越武陵山脈時又有一門摔下山崖,到重慶時隻剩七門。
故林鳳祥部從重慶出發時,隻攜帶兩門行軍炮,麵對岑毓英深溝高壘的戰法,頗為無奈。
雙方對峙兩個月,到了六月,清軍援軍漸多,軍隊已達四五萬之眾。
與林部對陣兩月,清軍並未吃過大虧,初遇西軍時的恐懼感已然消散。
從六月起,清軍屢次出寨與林部交戰。起初林部略占上風,但清軍仗著人多勢眾,岑毓英又頗具膽氣,數次親自率軍與西軍對陣。幾番交戰下來,林部逐漸落入下風。
七月初,岑毓英派一部將率一萬餘人,從凱江上遊邱家灣處渡過凱江,側擊林部。
林鳳祥無奈,隻得棄守凱江防線,退回前期構築好的魁山堡壘。
岑毓英立即命令清軍全體渡過凱江,將中江城內的魁山堡壘團團圍住。
雙方攻防轉換,又廝殺了半月。清軍攻不進來,西軍也打不出去。
林部人員傷亡增加,物資漸少,又被圍困,軍心士氣開始消沉,長此以往,必被殲滅。
七月十六日傍晚,林鳳祥與三團團長吳定彩、參謀長王敬之在魁山閣上查看清軍軍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