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yansta),今年三十四歲,是卡爾·費迪南德·奧古斯特·郭實臘的第三任妻子。
她出身於帶嚶肯特郡一個商人家庭,父親是東印度公司的貿易代理人,與帶嚶海軍部交往密切。
1849年,瑪麗與郭實臘結婚,隨後定居香港。
她接手了丈夫創辦的教會教育網絡,展現出非凡的管理才能。
她擔任倫敦傳教會東亞婦女教育促進會秘書,負責協調華夏、東南亞的教會學校,直接向帶嚶總部彙報。
同時,她還是帶嚶皇家亞洲學會名譽會員,曾因推動中西教育交流獲而獲得教會嘉獎。
1853年6月,郭實臘從華夏腹地帶回一群孩子,並把和蕭雲驤交易的事告訴了瑪麗。
之後,夫婦倆帶著孩子們,曆經數月顛簸回到倫敦。
他們以“帶嚶帝國遠東航海技術培訓計劃”為名,宣稱要培養華夏沿海燈塔維護員及海圖測繪員。
還請倫敦教會做擔保,順利把孩子送進普利茅斯機械學院,和樸次茅斯海軍學校預科班。
當時正值克裡米亞戰爭爆發,帶嚶海軍技術人員短缺,院校擴招外籍學員,孩子們入學,倒沒遇到太大阻礙。
然而,郭實臘身體一直沒調養好,孩子們開學不久,便一病不起。
瑪麗日夜守在丈夫身旁悉心照料,但郭實臘還是在病榻上纏綿數月,於1854年6月離世。
瑪麗悲痛萬分,料理完丈夫後事後,留在倫敦教會工作,順便照顧那群華夏孩子。
時光飛逝,到了今年6月,郭實臘從西王府帶來的費用,支付完孩子們的學費和生活費後,便所剩無幾。
這群孩子來倫敦留學,本是郭實臘個人與西王府交易的結果。
教會能幫忙讓孩子們入學,已仁至義儘,再讓教會出錢就為難了。
瑪麗隻能動用郭實臘留下的遺產繼續支付費用。但孩子多,花費高,長此以往,總不是辦法。
瑪麗正猶豫,是否去趟遠東,要求西王府兌現承諾。
這一天,在倫敦教會總部——那座位於聖保羅大教堂南側、盧德門山udgate)4號的三層喬治亞風格紅磚樓裡。
正在上班的瑪麗收到門衛彙報,說外麵有從遠東華夏來的客人。
困境中的瑪麗心中一喜,趕忙出門查看。
隻見大門外,兩個戴禮帽的男子靜靜等候。
前麵的年輕人看到她出來,立刻走上前,脫帽彎腰行禮,用流利英語問道:
“女士,您是卡爾·費迪南德·奧古斯特·郭實臘的妻子瑪麗·郭實臘嗎?”
瑪麗看著高大英俊、金發碧眼的年輕人,好奇地回道:“我就是,你是哪位?”
年輕人笑著招呼後麵的人:“顧,我們找到正主了。”
接著向瑪麗介紹自己:“郭實臘夫人,我叫克裡斯蒂安·彼得森·拉斯穆森,是華夏西王府特派武官,職銜中校。”
“我們此次前來,是為了履行與郭實臘牧師生前的約定。”
這時,後麵的年輕人也走上前。
瑪麗看清,這是個二十四五歲的華夏人,中等身材,舉止從容。
他脫帽向瑪麗鞠躬,用不太熟練的英語說道:“西王府特派使者顧聞舟,見過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