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寧則是率先開口,“既然情況如此,我們現在若是進攻荊南四郡,劉表必然會派大軍來征討,我們豈不是會處於兩麵受敵的狀態?這樣的形勢對我們來說非常不利。”
劉伯溫聽了甘寧的話,微微一笑,“甘寧將軍所言極是。
然而,據我觀察,劉表統領下的荊襄士兵戰鬥力不高,一旦我們開始對荊南四郡用兵,他能調度的兵力最多也隻有二十萬。”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還需時刻提防曹操的侵犯,實際上能用來對付我們的部隊可能隻有十萬之多。
並且,他的部隊若想南下,就必須過江,這給了將軍您控製水道的機會。”
“倘若能夠順利掌控荊南四郡,我們的力量就會顯著增強。
如果劉表果真派軍攻擊,我們應該積極納降,以擴充我們的力量。”
“因此,我們在曹操南征、劉表離世之前采取行動至關重要。”
說到此處,劉伯溫對寇封恭敬施禮,
“主公,機不可失,事不宜遲。
如果我們不迅速行動,等劉表一死,曹軍南侵,那時我們將隻擁有江夏一隅,恐怕難以抗衡。”
聽畢,寇封亦堅定決心,
不錯,自己的情況與劉備不同,當年他之所以聯合東吳對抗曹操,是迫於無奈。
因為他沒有兵士可派。
而我如今擁有五萬兵力,有智謀和勇將相伴,理應出戰,並在當前時局下不惜代價擴張自身勢力。
恰在此刻,心中的係統彈出選擇,
“叮,檢測到宿主麵對關鍵決策,以下為可用方案:
選擇一:不向荊南四郡進攻,靜候曹操與東吳大戰之後南侵江東四郡,如此將與曹操、孫權雙敵結怨,最終敗亡;
選擇二:不對荊南四郡動兵,等到劉表現身後與江東結盟,利用火攻策略戰勝曹軍百萬雄兵,獲取江東的好感以及普通戰船五艘;
選擇三:立即發動對荊南四郡的攻勢,誘使劉表出兵反擊,在曹軍到達前,儘全力壯大自己的隊伍,贏得玄甲重騎兵三千。”
審視過這三個選項,寇封內心明了:第一條顯然不利,直接招致敗亡的命運;相比之下,他更傾向那具有強大威懾力的三千玄甲重騎兵,因此選擇了第三項策略。
隨即,寇封宣布命令:“傳吾命令下去:甘寧統率二萬水兵嚴守長江,密切關注江北劉表一方的動靜;
軍師你則會同牛皋、天策軍及萬餘步兵坐陣西陵,待命支援四方作戰;
我和楊再興、羅成、陳到各自帶領五千精兵,分彆攻打桂陽、零陵、長沙及武陵四個郡縣!”
諸將領令受命後,對於具體的任務分工還需進一步商議。
畢竟,雖三位將領均武藝精湛,但他們個性不一,需要因人施策,確保速勝。
這次行動的目標不僅在於快速奪取荊南四郡,同時也要確保劉表與曹操來不及回應,利用手中的勢力與資源,在麵對曹操的百戰雄兵時站穩腳跟。
寇封此刻仿佛是在與時間賽跑,為了一步步實現宏偉的目標。
眼下已是公元207年初秋,根據傳統記載,這時節劉備正籌備三次前往草廬邀請諸葛亮出山共圖大業。
次年的春天,曹操將大舉南下進攻,引發曆史上著名的赤壁大戰,最終被周瑜的火攻戰術敗退回北方,自此無緣一統中原。
為了把握這次機遇,寇封計劃在今年的秋天征服荊南四郡,之後利用整個冬天穩住這四郡的情勢並贏得民眾的支持。
這樣到時就能依靠包括荊南五郡在內的十餘萬軍隊來抵抗即將到來的曹操大軍。
同時,這也是個不錯的時機,借機招降劉表所轄土地上的軍民。
儘管這一計策是錦上添花之筆,若不順利實施也不會對寇封的整體規劃構成重大挑戰,但眼前最關鍵的是先奪取荊南四郡。
提到荊南四郡之一的長沙地區尤其強大,不僅因為它有能與關羽單挑不分上下,後來成為劉備麾下五虎上將之一的黃忠;還有未來的蜀國上將軍魏延,這位以智勇雙全聞名,這使得長沙顯得格外難以攻克。
相比之下,另三個郡:零陵、武陵和桂陽則沒有駐紮太多強敵,楊再興等人的實力應該足以輕鬆應對。
意識到這一點,寇封向各位將領宣布了自己的指令,“既然戰略部署已經明確,就由楊再興帶領五千士兵去奪取零陵;陳到同樣帶五千部隊進攻武陵郡。”
“羅成負責帶兵五千進軍桂陽,而我親自統帥五千勇士和背嵬軍,前往長沙展開攻勢。”
在場諸將應聲受命,準備按部就班行動起來。
實際上,除了強大的長沙外,其餘三個郡的拿下相對容易,唯有桂陽郡的太守趙範心思深沉需要注意防範。
三位指揮官離席後,寇封又麵向留下的劉伯溫及兩位副手甘寧、牛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