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即使是寇封,也沒有預料到從係統商店中兌換出的土豆會帶給他多麼巨大的幫助與改變!甚至可能會引起整個世界的巨變!
既然決定種植土豆,寇封便把這個任務交給了武陵太守馬謖。
雖然寇封對馬謖有一定的期待,卻也不會過分地依賴他,特彆是馬謖有時會輕率且不夠穩重。
但是處理其它類型的事務,比如種植土豆的工作,交給他還算是合適的!這次的經曆或許能讓這位貴族子弟有所改變……求花兒……0
當然,馬謖還是可以為我所用的!
解決好這件事後,諸葛亮相見仍然顯得不太安心,並且主動提出自己去監督土豆的種植。
寇封聽到這個建議時,立刻婉拒了。
雖然理解諸葛亮做事儘心的態度,但是這樣的決定確實是浪費了他的才能,也不利於部下的成長和發展。
針對這種情況,寇封安排了龐統和劉伯溫兩人前去勸說諸葛亮,但作用似乎不大,於是寇封打算日後找合適的時機與諸葛亮深入交流。
除此之外,寇封手中還擁有兩項創新——一種是從海鹽或岩石鹽礦中提煉精鹽的方法,以及先進的煉鋼工藝。
前者旨在通過控製資源流動來增加國家的財力,因為寇封指揮的士兵薪酬遠超同期各路英雄。
長此以往,即使他擁有豐富的儲備也無法抵擋持續的開支。
於是,尋求擴大經濟來源成為了必要之舉。
精製的食鹽對所有人來說都至關重要,一旦寇封提煉成功,不僅可以供應軍隊日常所需的鹽分,提升戰士們的體質和作戰能力;還能促進整個地區的經濟繁榮。
當下麵臨的問題是大部分財富被掌控在幾個權貴家族手裡,占據了整個社會財富的七成以上。
因此,寇封以價值三十萬聲譽度的代價從係統商城裡購買了土豆種植技術、高純度鹽生產和新型鋼鐵技術。
考慮到這三個項目關係著基本食物安全、財政穩定和軍事裝備現代化,足以引領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其高昂的價格便顯得合情合理了。
哪怕隻是一個土豆種子就需要付出十萬元的聲望,寇封仍認為這對於未來的回報來說物有所值。
如果土豆在全國範圍內得到普及,很可能導致人口數量激增,從而為國防建設提供堅實的人力保障。
精鹽聚集的財富極為龐大,因而其價值被定價為十萬聲望,連寇封都認為這是個好價錢!至於炒鋼的方法,並非輕易就能獲得,這也解釋了為何寇封會集合起荊州與豫州的所有鐵匠,以煉製鋼鐵。
實際上,荊州擁有多個已知的鐵礦山脈。
戰爭,最終考驗的是國家的實力,無論是經濟基礎還是將士們的作戰能力及裝備水平,都將直接關係到戰爭的結果!
尤其在東漢末年這個時代背景下,各個諸侯的部隊所持武器,大多數隻是普通的鐵劍,甚至像黃巾軍那樣的部隊,每人手中的裝備可能就隻有一根木棒!
唯有青缸劍、龍膽亮銀槍、丈八蛇矛這類傳說中的武器,才可能是由天外墜落的隕鐵或是曆經多次鍛煉的鋼材製成。
因此,假如能夠讓寇封麾下的士兵人人裝備上優質的鋼刀,並穿著鐵甲,哪怕這支軍隊的人數並不多,也將無堅不摧!
今年冬天,寇封的主要任務便是研究這三個方向。
一旦達成這些目標,將極大增強他手下的戰鬥力!
而在同一時刻,位於江南地區的柴桑城中。
孫權與眾位幕僚,包括周瑜、魯肅和張昭等討論國家大計,孫權首先提出了一個問題:“眾卿家,要想讓我們江東在這天地間穩固立足,並建立起宏大的霸業,到底是應當向西推進至荊州,還是北上攻打合肥?”
緊接著,魯肅發言說:“主公,雖然此次曹操作受到一定的損失,但中原以及北部的富饒土地仍為其控製,其領地內的百姓人數眾多。”
因此我們的共同敵人依然是曹操,所以向北前進是江東擴展至中原的最佳選擇。
如果我們要突破張遼的防線,最好是能與寇封裝訂協議,共同北上對抗曹操。
這樣才能確保我們有機會突破徐州的防線。”
他主張的是聯合策略,即聯同荊州力量共同對抗曹軍的威脅。
對此觀點,周瑜表示了強烈的反對,他說:“主公,徐州易於攻擊卻難以守護,就算我們攻占了合肥,也會像之前北上的結果一樣毫無所獲,因為憑借著張遼的強大兵力,他能夠再次奪回合肥。”
我們的軍隊善於水上戰鬥而缺乏陸上作戰的優勢,如果能夠占據南方的江流地帶,與江南的勢力相連,那麼將來便可以在長江兩岸形成南北對抗的局麵。
並且還有可能進一步拓展到益州地區,瓜分天下的局勢將會更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