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久,賈詡開口:
“明公的意思是在通過加封來提醒自己,並借此鞭策自身,不知臣是否領會正確?”
聽了賈詡的話,曹操朗聲笑道:“知我者,文和也。”
“沒錯,我正是這樣想的。
我打算加封寇封為大將軍,不過這背後還隱藏著更深的戰略,不知道你等能否明白?”
麵對這一詢問,程昱與賈詡紛紛搖頭,裝作不解。
一旁的司馬懿則眼中閃過一絲精光:
“丞相是否擔心寇封會稱王,因此打算通過封賞暫時穩定他的心態?”
此言一出,曹操的眼中瞬時閃過不易察覺的殺意。
儘管他不得不重用司馬懿的才能,卻又不得不對其小心提防。
“仲達所說,深合我意。”
接著,曹操繼續分析:“一個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已經成為一方霸主,占據了四州之地。
如果不出意外,交州很快也會歸順於他。”
“這樣一來,一旦控製了整個南方,成就超過戰國時期吳、楚兩國的寇封怎能沒有稱王的想法呢?”
曹操這麼做並非完全沒道理。
當前皇帝仍有其實用性,尤其是還有益州未被平定。
若天下二分,這傀儡皇帝也就失去了作用。
另一邊,寇封班師返回江夏,剛一抵達,便迎來朝廷使者。
他顧不上回家,即刻召集眾人前往江夏大殿等待宦官宣讀詔書。
此時此刻,雖然天子的權威已經不再顯著,但接受這封詔書仍是為了贏得更好的名聲。
天下局勢明朗化,實際上隻剩寇封與曹操之間的爭鬥,以及劉璋和張魯作為變數。
然而,寇封依然願意接受來自朝廷的承認。
寇封的仁義之舉顯然是真心為百姓著想。
因此,給這位皇帝一些體麵也並非沒有道理,借此可以在道義上占得優勢。
比如未來曹操征討寇封時,寇封可以反擊說曹壓皇帝,早已存有不忠之心。
這樣一來,在道義上就會更有說服力。
在大殿之上,宦官在劉伯溫的帶領下並未讓寇封跪地接旨,而是直截了當地宣讀:“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征南將軍寇封文武雙全,平定了劉備、孫權的,此等功績值得嘉獎。
特此加封寇封為大將軍,位居武將之首,並享有開設三府的權力,掌管天下兵馬。”
“更進一步,加封寇封為楚侯,其麾下官員將士由其自行任命,欽此!”
聽到這樣的封賞,無論是寇封還是其他官員如諸葛亮、劉伯溫和黃忠等人的表情瞬時凝重起來。
然而很快他們的臉上便顯現出狂喜之情。
畢竟大將軍一職地位僅低於皇帝,在整個武將體係中位列第一,手握所有兵力!
此刻,即便是權傾一時的曹操也僅僅是丞相而已。
從朝廷的角度看,文官與武官並無絕對高低之分——一位主管內政事務,而另一位則負責軍事指揮。
和平時期,由於手中掌控軍隊的大將軍自然更具權威。
然而,漢末亂世之下,這兩個職位更像是名義上的區分罷了。
就連所謂的皇帝也不過是個傀儡。
實際上,無論是曹操或寇封手下擁有的大軍數以十萬計,即使如漢中的張魯也有五、六萬士兵!
於是,這一封號賦予了寇封足夠的正當性去安排下屬的文武官職。
早前寇封因為快速提拔了一些武將,像嶽飛這樣已晉升到了從三品的位置。
而作為征南將軍的他自己那時其實也才正三品級彆。
所以這次加封後,有了新的考量空間。
但此刻寇封並沒多思考這些。
在聽完了宦官宣讀後,他恭敬遙拜接旨,表示道:“臣感謝陛下恩賜,請轉達陛下心意。
我定會厲兵秣馬,幾年後再北伐曹賊,拯救陛下於水火之中!”
這話一出,宦官大悅離去。
待眾人再拜賀喜時,紛紛說道主公如今與曹操平起平坐,在官職方麵達到了對等地位,並且以大將軍執掌天下兵馬的身份來看,曹丞相應該算僭越了權力邊界。
麵對這些恭維之語,寇封隻是微笑應答:
“曹操的確有手段,但若以為我會被這樣的招數蒙騙成袁紹之類的人,怕是低估了我。”聽完此言後,諸葛亮、劉伯溫和龐統三人皆深以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