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在兩方的商談中,用來交換北方部落出售羊毛所得銅錢的主要商品,是從他們手中搶來的鹽場產出的食鹽。
新劃定的邊界,基本將北方部落的活動範圍限製在大漠以北的草原上。
整個大漠以南、山脈以北的大片肥沃草地,則被設置成雙方緩衝區……嗯,主要還是讓九原部隊來收割草料。
而談判過程中,主管外交部門那群人表現出的強硬態度,甚至讓幾個出身北方民族的使者也感到汗顏……
如此這般,導致談判破裂也算是正常。
在趙明看來,談判失敗未嘗不是件好事。在這個時刻敲打一下北方部落,削弱他們的實力,有助於維持他們與東部部落之間的平衡。
真不是趙明有意挑撥區域矛盾,而是此時的東部族群確實作戰能力低下。
戰國時期的七個國家裡,那個總是墊底的燕國,擴張領土很大程度依靠擊敗東部部落。而後來興起的草原勢力也幾乎是輕而易舉擊潰了東部族群,並使後者成為附屬。
當趙明專注於推算某套學說時,金車從藍田直入,隨後在眾多精銳衛兵護衛下,駛進防衛日益森嚴的製造園。
趙明騎在馬上,看到大批工人正在工頭指揮下學習如何操作煉鋼爐及其他生產設備。
這個地方作為示範的作用已開始顯現成效——最早加入的一批匠人以及聰明的奴役們經過考核,已正式成為熟悉全部流程的技術骨乾。
在趙明看來,這個示範園區現在應該分開運作。
比如煤炭冶煉和鋼鐵生產等與金屬相關產業,可遷往涇水上遊的雲陽縣。那裡農業基礎紮實,能夠承載更大規模的製造業區。
嗯,還有一個理由:這裡是嬴月的封地。轉移工廠過去,能提高她的一些收益。
其它的相關產業也可分散到其他區域去。這是因為每月從各個廠報上來的數據中,運送糧食的成本占據了很大比重。
發展工業需要更多勞動力,但這些人的日常需求僅靠宿舍前的小塊種菜地顯然滿足不了。這也是趙明今天來這裡實地考察的原因之一。
隨著工業規模擴大,會有更多人口轉向從事生產活動,這也有效緩解關中地區快速增長的人口問題,特彆是水源靠近、土地平曠資源有限的情況。
對趙明來說,這是維持秦國家兵役製度的有效辦法。按秦國法律,每一戶受封百畝田地,每殺敵一名,可獲得爵位提升一級。
一百畝田地、九畝宅基及一名無爵庶子協助農事為獎勵單位。平民出身者通過戰功最高可達到第四級爵位。
所以關中的戍邊軍大多屬於全職職業士兵。正因如此,秦國統一六國時主要依賴於抽調本地軍隊出關。
實戰證明,一支從小訓練軍事技能的職業隊伍結陣而戰,完全可以碾壓臨時征召的普通農民軍。
然而,相較於隋唐時期的府兵製很快便崩潰的情況有所不同。儘管可授給的土地漸少,但朝廷仍然控製著可觀的土地資源。
其背後主要因為降級襲爵政策。依據此原則,隻有戰場殺敵才是重新獲取高位階級的機會。這一政策驅動了中原政權不斷向外開疆拓土的動力。
發展工業則可以保持該動力持續存在。
曆史經驗表明,要傾銷工業化產生的龐大產品並獲得便宜原材料供應,一支強大力量的武裝必不可少。對於趙明而言,利用工業吸引過量人口脫離土地,緩和社會矛盾同時保留大量脫產士兵至關重要。
方法便是把工業區內居民編入特彆籍貫係統,不再賜予土地而發放薪水,讓他們自行購買所需生活資料。
如此一來還能促進廠區附近商業經濟發展。
注意到遠處廚房裡忙碌的婦女和兒童後,趙明認為不僅可以在工廠內部設立商店,還要大力開展包括醫療和教育等輔助設施。
聯想到整體規劃,趙明發現現代國營工廠和現在的工業布局之間存在本質區彆。雖然表麵上都歸屬集體或政府管理,但實際上目前這些製造基地全然由他個人占有。
啊……或許自己終究難以避免某些宿命式的結局,但無論如何,還是要努力前行!趙明微笑著搖搖頭,周圍眾人不明緣由,忐忑不安以為觸怒了什麼規矩。
直到視察結束,負責官員楊忠急匆匆趕來,詢問是否回宮。
考慮片刻,趙明決定不返回宮城而是去另一處位於渭水之南的皇家行宮暫住一段時間。
原因無他,隻是為了防止某些不必要的煩擾而已。
……
某天,“年輕人,西部才是你的機會啊!”琅琊地區的一座石台上,數百百姓聚集聽講一位縣級小官的話語:
"湟水
“薄荷三錢……”蘇婉說道,瞥了眼葉清鼻梁上的眼鏡,不以為然地哼了一聲:“哼,陛下不在宮中,你戴著這東西乾什麼?”
“這是陛下禦賜之物,當然要隨時佩戴。”葉清輕聲回答,兩根手指輕輕推了下眼鏡,“兩次,直到天明。”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