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越榮在南瓊郡感覺到過的越來越充實,每天都有一些新的事物挑戰自己。
他剛剛才把所有的縣鎮長,召集起來開了一個緊急會議,那就是小孩子上學的問題,學校就是原來的土豪劣紳留下來的莊園,開始很多人還有一些抵觸,覺得小孩子應該在家幫助家人。
方越榮可不是那麼好敷衍的,立刻下達了第一條政令,如果誰家的小孩子沒有讀書,不管是男孩兒,女孩兒一律都算,即刻征收農業稅。
這次帶來的人裡麵很多都是師範學生,雖然他們學習時間不長,但是完全能勝任教小孩子的任務。
這下可好了,很多人算了一下賬,嚇了一身冷汗,再也沒有讓小孩子在家勞動的心情。
這天,他剛忙完事情,坐在院中休息。看見我帶著很多人進來。
“先生,忙完啦?”
“南瓊島才解放多長時間?這麼快就忙完了嗎?我寫下了所有的指導。”我便把筆記本所記錄的各種注意事項,全部扯下來交給了他。
“按照這個陸陸續續的進行,其他的政務捋順了沒有?”
“先生,前不久才把小學生入學的事情搞定,這兒的人科技和知識了解甚少,看來得加強教育。”
“你怎麼乾的?”我在想這個事情。
“嚇唬啊,不讓小孩子上學就直接增加農業稅,我就讓他得不償失,小孩子自然也就進了學校,特彆事情必須用特彆的方法。”
方越榮的一番話,讓後麵的袁氏家族,深有同感。
“先生,這不怪他們,他們窮怕了。”
“就是因為沒有知識,所以才會窮,要想解決窮的根基,必須要學有知識。”
“對對對,知識改變命運。”
袁氏家族長得有些像我們原來國度的那位糧神,名叫袁高量。
“的確是,書到用時方恨少,老夫自認自己彆說多了,可以說得上博覽群書,現在連什麼不育株水稻,公本,母本這些詞兒都不知道什麼意思。”
他這話一出,周圍很多人都低下了腦袋,連原來那些自命不凡的人,也不敢說出聲來。
……
帝都碼頭。
蒸汽貨船緩慢的靠近,岸上響起了幾聲禮炮的聲音。
周圍的民眾顯得很肅穆,儀仗隊的士兵走上船來,迎接靈柩,上麵蓋有華夏國旗,緩步的走下船來,貨船發出長長的汽笛聲。
碼頭上,沒有一絲聲音。
靈柩迎上馬車之後,直奔國家公墓。
在晨光熹微中,國家公墓的鬆柏列隊肅立,空氣裡彌漫著白菊與鬆枝的清香。隨著深沉的秦腔即興曲鼓點響起,五名禮兵邁著整齊的步伐,將覆蓋著國旗的靈柩盒安放在青石基座上,現場響起此起彼伏的抽泣聲。
紀念碑前,各界代表垂首肅立,胸前的白花與碑身的金色銘文交相輝映。主持人宣布公祭儀式開始後,全體人員齊聲高唱秦腔改編的軍曲,激昂的旋律在陵園上空回蕩。隨後,年輕的時飛蟬,將一枝帶著露水的百合輕輕放入靈柩盒旁的花籃,眼中閃過的片段——當年他正是從這座公墓出發,踏上了保家衛國的征程。
"魂兮歸來,以瞻家邦!"青年學者代表身著素色長袍,聲音帶著幾分顫抖宣讀祭文。將花瓣與紙鶴的祝福灑向天空。
最後,全體人員向英雄行三鞠躬禮,緞帶上"永垂不朽"四個大字在晨光中愈發鮮亮。士兵們默默撫摸著墓碑上的名字,年輕一代則將手寫的卡片係在鬆枝上——那是用烈士家鄉的泥土與臨江水混合製成的書簽,承載著跨越時空的敬意。暮色漸合時,陵園管理員輕聲念叨:"又添了幾座碑,但華夏從未忘記。"
這一幕,給帝都人帶來了從來沒有的震撼。
人可以活出,這樣的信仰,這樣的價值。
第二天的帝都日報,刊登了百姓英雄永垂不朽的文章,
星辰永耀:致百姓英雄的永恒禮讚
當春日的蒲公英在烈士陵園上空飄散,當金秋的銀杏葉鋪滿英雄的墓碑,我們總能聽見曆史的回響在天地間回蕩。那些遠去的背影並未消散在時光長河中,他們以生命點燃的精神火炬,永遠照亮著民族前行的道路。
在曆史的褶皺裡,鐫刻著無數驚心動魄的瞬間。
英雄精神如同永不乾涸的泉眼,在每個普通人的血脈中流淌。英雄不是遙不可及的神話,而是每個人內心都埋藏著的火種。當華夏星火彙聚,便是照亮人類文明的璀璨銀河。
站在曆史與未來的交彙點,我們看見英雄精神正在新時代綻放新的光芒。它化作科技工作者實驗室裡不滅的燈光,變成青年學子筆尖流淌的報國誌向,成為鄉村振興路上堅實的腳印。這種跨越時空的精神傳承,讓民族的脊梁永遠挺拔,讓文明的火種永遠熾熱。當我們仰望星空時,那些永恒的星辰仍在訴說著:有些生命雖已定格,卻永遠在曆史長河中奔湧向前。
這篇文章,首先提出了一個民族概念,這是以往的各種文章裡沒有出現過的,有的青年學子看著這篇文章,淚眼婆娑,立誌走向了參軍報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