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覽本身就是一員大將,能力自然不在話下。
讓他留下來斷後,河南派係會滿意,河北派係也相信他大概能平安歸來。
然而,事情總是變化莫測。
高覽運氣不好,遇到了比他更厲害的龐德。
失去了逃脫的機會。
如果換成一個武力不如高覽的人,高覽可能早已擊敗對手,然後帶著斷後的軍隊追上袁軍大部隊。
作為大家族出身的人,高覽的心機也不少。
他不會為了虛名去送命。
因此,看到計劃失敗,自己無路可逃,高覽乾脆放棄了抵抗,選擇擺爛投降。
他相信,憑借自己的能力和在袁軍中的地位,絕對不會不明不白地以俘虜身份死去。
不得不說,高覽賭對了。
戰鬥結束後,張遼派遣龐德押送高覽、孔融、張楊、曹洪四人前往汜水關,等待蔣華強處理。
……
第二天清晨,蔣華強收到了龐德送來的情報。
雖然曹操、袁紹、袁術、劉備四人成功逃走,但這波關東聯軍損失慘重。
八路關東諸侯中,公孫瓚倒戈,陶謙被張遼活生生嚇死。
張楊和孔融成了俘虜。
相比之下,董卓軍的損失微不足道。
同時,呂布、趙雲、李傕、郭汜等人正在率騎兵進攻並州。
想必很快就能將其攻下。
相比關東其他幾個州,並州顯然是現階段董卓軍最容易掌控的地方。
並不是因為並州容易攻打,而是因為關東世家集團在那裡影響力較小。
拿下並州後,可以時刻威脅冀州。
這樣一來,即便袁紹背後有世家集團的支持,戰爭潛力也會大打折扣。
至於公孫瓚能否占據冀州,蔣華強並不看好。
論戰鬥力,公孫瓚確實不錯。
但在治國方麵,幾乎一竅不通。
冀州聚集了大量的關東世家,而公孫瓚得不到這些世家的支持,入侵冀州必然無法如願。
此外,經過之前的界橋之戰、龍湊之戰等戰役,公孫瓚的兵力大大削弱,白馬義從更是全軍覆沒。
入侵冀州,一開始或許能取得些優勢,但等到袁紹主力回防冀州時,公孫瓚便會陷入苦戰。
還有,彆忘了袁紹手下還有一名重要人物這次沒有出戰。
沒錯,就是麯義。
簡直是公孫瓚和幽州鐵騎的終極克星。
不過,公孫瓚的犧牲對蔣華強而言也不是毫無價值。
至少他可以像孫堅和孫策那樣,成為打擊冀州世家的一把鋒利刀刃。
至於蔣華強為什麼不接納公孫瓚?
這其實很容易理解。
公孫瓚不是呂布那樣的人,不會隨便投靠誰。
他的根基和根據地始終在幽州。
而幽州對董卓的軍隊來說是一個難以觸及的地方,勢力根本無法覆蓋到那裡。
再者。
公孫瓚也是一個有野心的人。
他不願意屈居於他人之下。
甚至可以說,他的雄心一點也不比袁紹和袁術小!
當年公孫瓚私自任命嚴綱為冀州刺史,田楷為青州刺史,單經為幽州刺史,王門為兗州刺史,這一點已經足以說明問題了。
要知道,那時候袁紹也不過隻是一個渤海太守而已。
而公孫瓚呢?
他已經開始朝著更高的位置邁進,甚至有了當皇帝的想法。
這樣的人,怎麼可能像呂布那樣容易被說服呢?
因此。
無論是孫堅、孫策還是公孫瓚,這些人都隻是蔣華強用來削弱關東大家族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