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祖轉頭便對親衛下令:“去叫潘濬和蘇飛,馬上來見我。”
“是。”親衛應聲退下。
不多時,潘濬和蘇飛一同趕到。
一個當江夏從事,一個做副將,算是黃祖底下數一數二的實權人物。
遇上大事,黃祖照例得讓他們知道一聲。
注意,是通知,不是商量。
聽完使者說劉表要聯合劉備和孫策,還要他親自帶兵去夏口設伏後,潘濬和蘇飛雙雙皺起眉頭。
潘濬先開口:“大人,蔣文韜可是當今最強的諸侯。”
“當年關東十八路聯軍都打不過他。”
“如今劉備這點家底,哪是對手?”
“州牧大人這個決定太冒險了。”
“要是殺不掉蔣文韜,整個荊州都得遭殃。”
黃祖聽完,毫不在意地擺擺手:“承明,你這腦子太死板。”
“要是蔣文韜滅了劉備,下一步就是把我們荊州團團圍住。”
“到那時候,咱們就隻剩一條路可走,那就是乖乖認慫。”
“怎麼,你這是想讓我荊州連架都不打,直接跪下求饒?”
黃祖這話一出,潘濬一句話也說不出,隻低頭盯著地麵。
要說荊州地界上最風光的三大家族——蔡家、蒯家、黃家,那可都是頂了天的勢力。
相比之下,潘家嘛,頂多算個中不溜秋的角色,壓根沒資格跟人家坐一桌吃飯。
說白了,誰站在哪邊,全看屁股坐哪兒。
對蔡、蒯、黃這三家來說,隻要劉表還掛著荊州老大的名頭,他們就能繼續在當地稱王稱霸。
當年劉表一個人騎匹馬過來能站穩腳跟,靠的不就是這三家撐腰?
要是沒了他們,劉表這地頭蛇立馬就得散架。
兩邊早就綁在一條繩上了,誰也離不開誰。
可要是蔣華強來了,坐上荊州這把交椅,情況就不一樣了。他鐵定不會讓這三家繼續一手遮天,搞不好哪天就一聲令下,把他們全挪去長安當閒人。
畢竟蔣華強現在的家底,可不是劉表能比的。人家兵馬強、地盤大,打下荊州根本不靠這幾個本地豪強。
所以,舍不得手上權力的蔡、蒯、黃三家,當然不想把地盤拱手讓人。
但像潘濬這種中小家族出身的人,想法完全不同。他們一聽打仗就頭疼,打心底裡盼著風平浪靜。
最好能不動刀不動槍,大家坐下來談個條件,保住自家一點好處,順順當當低頭認個新主,也不丟人。
你想啊,在荊州這塊地盤上,蔡、蒯、黃就像開大廠的大老板,再怎麼亂,他們也有門路從底下撈錢填坑。
可中小家族沒那本事,傷了元氣就難翻身。眼紅也好,羨慕也罷,為了少賠點家當,誰願意真刀真槍拚一場?
問題是,荊州要不要打,劉表說了不算,小家族說了更不算。真正能拍板的,還得是那三家說了算。
眼下,潘濬說得嘴都乾了,也動搖不了蔡、蒯、黃聯手劉備、夾擊蔣華強的決定。
和潘濬不同,站在一旁的蘇飛雖然也不願打仗,但他跟了黃祖十多年,太了解這人脾氣了。
三家已經私下定好了的事,外人勸得再多,也全是白搭。與其硬頂,不如嘴上應和兩句,圖個平安。
……
看潘濬和蘇飛都沒再吭聲,黃祖滿意地點了點頭。
這一趟出兵,他當然不是來做善事的。荊州三大家族,哪個不懂“有便宜才起早”的道理?
隻要這盤棋贏了,分好處的時候,他黃祖肯定拿最大一份。剩下的才輪得到蔡瑁、蒯越,還有劉表那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