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南華州儒修眼中,最值得尊敬的人是誰?當然是儒山山主。
這位活了千餘年的聖境大能可以說是天下大部分儒修的引路人,也是儒門的頂梁柱。
那麼在儒山山主之下呢?
當然是蘇南山。
這位文膽天生的儒山小先生從出生起就被儒山山主收為弟子,年僅六歲時便讀遍了萬卷書,十二歲時便行過了萬裡路。
如今二十八歲,卻已經站在了山海榜前五之列,距離三劫境隻差臨門一腳。
當然是莫大儒。
這位儒山大長老是與極域雷主、紫海聖主等同一批的大能,踏入準聖境界已經有了百年之久,他當然也已經走過了洗墨池,凝聚出了文膽。
作為作為最有望聖境的準聖之一,莫大儒對於自己要走的路已經有了一個清醒的認知。
將他選擇的大道與文膽融合,並可自然而然的踏入聖境。
但這看似簡單,實則卻難如登天。
首先莫大儒麵臨的第一個難點就是要選擇他要合的道。
聖賢之道當然不單單隻是一條道,其中劃分出來了很多條大道,比如“仁”,又比如“禮”。
莫大儒修煉的道有著好幾條,但他終究隻能選擇一條進行合道,他很清楚自己的極限,根本不可能像大周聖上那樣合三、四條道。
他迷茫,他糾結,不論是哪條道他都不願意去放棄,所以他一直在等一個機會。
這個機會就是觀聖書,聖書中有著七十二條聖賢之道的法則,雖然幾千年過去,已經有三十九條法則殘片被取走,但畢竟還剩下三十三條。
若是能有所參悟,使他對原本修煉的幾條道的其中一條有更深的感悟,那麼他便會選擇融合這條走的更遠的道。
所以當金光普照整個儒山、聖書浮現在仁義殿穹頂之時,他心中的那份激動半分也抑製不住。
……
在蓑衣客和滄瀾聖主沒有突破準聖之前,南華州的準聖僅僅隻有十位,甚至比聖境大能還要少。
所以在南華州向來有著一個爭論,究竟誰才是聖境之下第一人?
儒修並不善戰,而白家家主曾與極域雷主有過鬥法,前者略輸一籌。
目光當然就隻聚焦在紫海聖主和極域雷主這兩位準聖的身上。
他們兩人都背負著“聖境之下第一人”的稱號,這在眾人看來是一種美譽,但在兩人看來卻是實實在在的負擔。
“聖境之下”這四個字對於停滯準聖境界百年之久的紫海聖主和極域雷主更像是一種汙辱。
所以當聖書出現的那一個刹那,麵對成聖的機緣,他們二人眼底的那份熾熱仿佛比恒星都要閃亮。
……
聖書在儒山弟子的眼中是神聖的,此刻在紫海聖主和極域雷主等人眼中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