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拋去殘忍的一麵。
以前的文守仁,倒也算是一個合格的院長。
在他剛剛繼任院長之職的前幾年,一直儘心儘力。
傳道授業,解惑答疑,致力於言傳身教。
他以身作則,約束學子的行為,注重學子的道德修養。
他也並不吝嗇,為稚子啟蒙。
學子家中若有困難,他會儘力相幫。
守仁二字,是將他養育成人,如師如父的老師為他起的名字。
他的前半生,也一直恪守遵行。
然而,是什麼讓他發生了改變呢?
讓他擁有了殘忍而極端的想法,讓他拋棄從前堅守的信念,投入洛神教的門下?
事情總有起因。
文守仁雖滿腹經綸,一生卻沒有考取功名,隻是守著江州書院,守著老師臨終前的托付。
這同樣是他的理想。
他不做官,隻想讓書院的學子做大官。
讓江州書院的學子,位列朝堂,乃至坐上首輔,統禦百官,才是他的願望。
彆人或許不理解,但他自有堅持。
試想一下,若朝堂的三省六部,皆是出自於江洲書院,他這位院長的分量該有多重?
可比皇帝乎?
然而,現實卻給了他一個沉重的巴掌,一年接著一年,一次接著一次,打得他頭昏腦漲,直至麵目全非。
整整十年過去,竟無一人得三甲?
書院上下,竟是廢物不成?
更令他氣憤和不解的是,有位學子因考不上功名,趁著酒勁,竟當眾指責他這個院長昏庸無能。
就連曾經受他啟蒙的學子,提及此事,反而自感羞愧,直言恐一生將毀。
自己考不上與他何乾?
簡直荒謬至極!
可他依舊痛定思痛。
於是,在永泰五年,四十五歲的文守仁,決定改變思路。
他前往長安,拜訪昔日好友,當時的禮部侍郎張懷。
目的也很簡單,想為門下一學子,爭取一功名。
宏圖偉業都是從第一步開始,先將第一枚棋子插在朝堂,未來才能更好的落子。
張懷並未拒絕,甚至主動為他牽橋搭線,聯絡上了當時的吏部侍郎魏衢。
魏衢說,看在張懷的麵子上,他可以答應,給那位學子一個機會。
但前提是,文守仁需要孝敬五萬兩白銀,作為疏通費用。
五萬兩白銀,對於當時的文守仁來說,無疑是一個天價數字。
當得知文守仁拿不出銀子時,魏衢立即翻臉,甚至連張懷的麵子都不給,當場指著文守仁大罵:“一個窮書生,也敢來長安求取功名?你這是在消遣本官嗎?”
張懷也跟著麵露不悅,責怪文守仁不懂規矩。
可他隻是一個教書的,哪懂得官場上人情世故?
求功名,不是看才能嗎?
他自信教出來的學子,才學兼備,不輸國子監裡的任何一人!
可魏衢連考核一下都沒有,張嘴就要銀子。
從酒樓裡出來後,張懷冷酷的對他說:“學子若真有才華,又怎需疏通關係?大景科舉講究公平公正,當今陛下唯才是舉,考不過,不會是其他原因。你若要走其他道路,便需交過路費,因為彆的路,是彆人走出來的,這是規矩。”
這番話,將文守仁僅存的一絲僥幸心理,徹底擊碎!
難道真是他教不出好學生嗎?
當時的文守仁並不知道,張懷口中的科舉公平,與他理解的公平,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他就這樣,失魂落魄,茫然若失的離開長安。
回到江州書院,他跪在老師的靈位前,一天一夜,滴水未進,宛如一座雕塑般,紋絲不動。
那一夜,他覺醒了神通。
他自六歲開始啟蒙,讀書至今快四十年……他懂得書上的很多道理,卻看不透現世的道理。
人間竟比讀書還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