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的3月底,塔河林場的政策調整如期而至。
在塔河林場轄區內的所有漢族村莊,全部並入塔河林場管理,聽從塔河林場的各種工作安排,參與伐木等等工作的分配。
少數民族依舊保持半農半獵的政策,所獵殺到的獵物,60以上要上繳政府和林場,具體上繳數額,按照種類不同,比例有所不同。
塔河林場從最初的8000公頃,擴展到3萬公頃,範圍覆蓋整個塔河鎮周邊林區,包括塔河與呼瑪河交彙處的森林地帶。
主要采伐的任務是落葉鬆,樟子鬆,白樺樹,一直覆蓋到原始針葉林和混交林地帶。
塔河林場現有職工,分成九個組,形成九個小型林場,帶領著所有的漢族村莊村民,開始對所轄區內的森林,進行大規模的砍伐。
村民在塔河林場工作,以工分進行計算,可以用工分換取糧食和錢票,沒有固定工資和定糧,屬於臨時工級彆。
正式職工必須對村民進行各個工種的培訓,油鋸工,斧工,造材工,集材工,裝車工,運材司機,檢尺員,鋸木工,力工,瓦工,等等都要進行培訓。
同時擴大鐵路養護工的工作崗位,必須保證塔河到韓家嶺,和嫩林線鐵路的暢通。
從塔河林場鐵路,運出去的是木材,運進來的是一列又一列的軍事裝備以及軍隊。
整個中蘇邊境開始進入封鎖期,大量的軍隊,前往邊境地帶,埋設反坦克地雷。
在防備期間,各個林場的工作照常進行,一旦進入戰時狀態,所有林場都必須聽從盤古指揮部指揮。
所有政策明確下來之後,整個李家屯生產大隊,全部被並入塔河林場,屬於塔河林場的轄區。
這時候,他們既是農民,又是林場職工,同時也給他們每年增加了不少的收入。
春耕的時候,是林場的淡季,這些村莊的村民,可以返回村子裡麵進行春耕。
冬天的時候,是林場的旺季,他們無需每天都在家裡貓冬,全部參與林場的伐木工作。
還有一大部分的少數民族,同樣申請了加入伐木工作當中,整個塔河林場的伐木工人一下子暴漲。
明麵上還是1000多人的正式工,但是一到了冬天,進入伐木旺季,參與伐木的人數,達到了好幾千人。
區域劃定之後,林場裡麵的現役軍人,在林場組織了300人的隊伍,對歸屬塔河林場3萬公頃的林區,進行了第一波的掃蕩。
大量有危險性的動物,不斷的被這300個人獵殺,整個伊勒呼裡山脈,到處都能聽到槍聲,每天所獵殺到的獵物數不勝數。
大量的動物,不斷的朝著大興安嶺的原始森林更深處逃去,使得原始森林裡麵的動物,生存壓力暴增,每天的廝殺,暴漲了好幾倍。
清理完這一些危險動物之後,趁著雪還沒有融化,大量的伐木工人帶著村民,開始上山伐木,提前讓這些村民,熟悉伐木的各種技巧。
一時之間,整個伊勒呼裡山脈的大樹,每天都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減少,到處都有鼎沸的人聲。
所謂人多力量大,村民們對於砍伐樹木的經驗還比較少,但是對於開鑿雪槽運送樹木的經驗還是有的。
所以整個山脈,那些有經驗的伐木工在不斷的伐木,那一些剛剛加入進來的村民,在不斷的開鑿著雪槽。
相互配合之間,一棵又一棵的大樹,被運送到了林場,經過火車被運送到了全國各地。
從此刻開始,一直到今後的幾十年,在林場這邊,無論是村民或者是林場的工作人員,他們都有一個統一的稱呼,那就是林場的職工。
農民的這個稱呼概念,在這個地方,慢慢顯得尤為模糊,每家每戶都有人參與林場的工作。
所以要不就是林場職工,要不就是林場職工家屬,越到往後,越少人會說自己是農民。
畢竟在這個年代,工人是要比農民要吃香,身份都是自己給的,就看聽到的人如何理解了。
喜歡重生七五之年代紅利請大家收藏:()重生七五之年代紅利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