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地形地貌,並不是可以大量種植糧食和蔬菜的地方,這個李安同誌,怎麼就會想著來這裡收購蔬菜?
作為軍人的何部長,可沒有那麼多彎彎繞繞,直接就將他腦海中所想到的事情,開口問了出來。
“李安同誌,關於牡丹江市和東寧縣這兩個地方,我不知道你有沒有在來之前做好功課。”
“這兩個地方在1981年左右,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將土地分配到戶。”
“農民的生產,雖然積極性大幅度提高,但由於土地有限,糧食雖然也提高了一點,但僅僅也隻是能夠解決初步的溫飽問題。”
“我們這裡的農民,儘管土地下戶,但機械化程度非常低,農民主要依賴傳統農具對土地進行種植,勞動強度非常大,畝產提高也不多。”
“農民主要依靠種植玉米和小麥,以及少量的經濟作物來謀生,我們這裡的副業非常少,東寧縣就更加少了。”
“這裡處在省會的最東邊,農民的主要口糧,還是以粗糧為主,肉類和副食品的供應都非常有限。”
“連我們這裡當地的住房,大多數都是泥草房,道路以土路為主,雨天泥濘難行,電力供應不穩定,自來水都還沒有普及。”
“雖然現在的政策已經放開,有部分農民開始嘗試小規模商品化,種植蔬菜和養殖家禽,但由於市場渠道有限,主要依賴的是本地集市。”
“牡丹江市都是這個樣子,更彆說比牡丹江市還困難的東寧縣了。”
聽到何部長的介紹,李安就那樣子靜靜的聽著,並沒有去打斷,等到何部長說完之後,李安這才開口道。
“何部長,我這次下來,之所以選擇考察這兩個地方,皆是因為這兩個地方,在我們全省的冬天是最短的。”
“我知道這兩個地方的種植麵積非常少,我也知道這兩個地方,相比較其他地方,種植方麵還是比較落後。”
“但是在我的眼裡麵,我最看重的是天氣問題,可種植麵積少一點無所謂,多種幾次,多收獲幾茬就彌補回來了。”
聽到李安這樣的回答,何部長是越聽越疑惑,他實在是沒有辦法,理解李安最後說出的這句話。
“李安同誌,你剛剛所說的多種幾次,多收獲幾茬是什麼意思?”
“何部長,在撫遠縣那邊農科院院士和當地的政府,正在研究每年兩種兩收,三種三收,甚至四種四收的科學種植技術。”
“撫遠縣的條件,相對比牡丹江市和東寧縣要更加的艱苦,他們的冬天長達六七個月,都能夠以這種科學的種植方式,種出當地所有人的溫飽問題。”
聽到李安的話,何部長直接瞪大了眼睛,激動的握著李安的手問道。
“李安同誌,你的意思是說,撫遠縣的農科院院士們,已經研究出來了一年種出好幾茬蔬菜的成果?”
“何部長,你先不要激動,聽我慢慢說。”
“李安同誌,我這怎麼能夠不激動呢?”
“要知道,我就是一個土生土長的牡丹江市人,我的老家也同樣在農村,如果真有這樣的技術,那可要造福不少人,讓大家的生活好起來。”
“何部長,你聽我慢慢跟你說。”
緊跟著李安就將,如何進行多層次露地立體栽培蔬菜的技術,一一對何部長進行了講解。
雖然何部長不懂得這一些技術的原理,但也是聽的心情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