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早朝,幾件大事震驚朝堂。頡利可汗因與突利可汗矛盾激化,派兵征討突利。
突利可汗再次向李世民請求歸附,向大唐緊急求援。
李世民以一邊是便橋之盟的約束,一邊是自己的結拜兄弟,情義和誠信左右為難,表明自己在東突厥未明顯違背盟約、犯下大罪的情況下,不會輕易出兵的態度。
長孫無忌正式辭去吏部尚書由高士廉代理,禮部尚書溫大雅病重臥床,無法處理朝事,告病卸任,由河間王李孝恭接任,並明確了接下來對東突厥各部落的外交策略。
兵部尚書杜如晦安排在家安心養病由李靖接任,李靖看懂了陛下的意圖,大唐需要的是等待東突厥進一步的內耗,以達到軍事上的一戰必勝,
跟著上奏了軍需糧草征調情況,並對一些軍器提出了建議,朝上未能有效解決。
最重磅的當屬下旨尉遲恭出任襄州都督,即日出發。
眾臣這才明白為何今日尉遲恭沒有參加早朝,一時朝堂竊竊私語,有的麵露得意之色,有的則扼腕歎息。
幾件大事過後,李世民剛要讓高福宣布散朝之時,任散騎常侍的魯王李元昌突然出列,
彈劾長安縣子秦浩行為不端,生活奢靡、行為放蕩、禮儀不當、有失體統、與民爭利、日逛青樓、食邑違製等八大罪狀。
惹得剛剛接替杜淹成為禦史大夫的溫彥博不斷皺眉,禦史台都沒看得上的這些彈劾理由,你一個堂堂的親王是怎麼好意思說出口的,而且針對一個小小的縣子。
其餘與秦浩關係親密的大臣也是有些不解。
高福為難的看了眼李世民,心道,這是你弟弟,我也沒招,看來仙客來夠嗆能去成了。
李世民也沒料到這個七弟會在朝堂提這麼個破事,連禦史都沒把秦浩的事拿上來說,一個剛下山才多久的小子,還為朝廷立了大功,難不成山上有人教授這些不成。
有些不悅道:“元昌,秦浩立有大功,且一直在山上修道,不通禮儀有情可原,無有其他事情退下吧。”
李元昌見自己精心準備的上奏被一句話就駁回了,哪肯甘心,上前一步道:“陛下,臣所奏均為事實,秦浩立有大功不假,然已還俗入朝,就當遵循朝廷之禮、官員之規。
其經營酒樓,有與民爭利之嫌,這豈是朝廷官員提倡之事?
日逛青樓,更是傷風敗俗,壞我大唐風氣,若不懲處,何以正朝綱?
至於食邑違製,更是對朝廷製度的公然挑釁,陛下不可不察啊!”
長孫無忌出列道:“微臣附議。”
李世民眉頭微皺,麵色漸沉,深知李元昌此舉背後或有深意,但當著眾臣之麵,也不能失了公允。
段綸剛想出列反駁,不料溫彥博先了一步出列躬身道:“陛下,魯王所奏之事,禦史台有所知曉。
仙客來酒樓在京城廣為傳揚,相信不少大臣亦都光顧過,大唐雖不提倡官員經商,然則律法中並未明確禁止,
況不需微臣明言,朝堂之中又有幾個沒有諸多產業。秦縣子既無身世,又無官職,若是製鹽之法不獻於朝廷,成為巨富應是不難吧,不知有幾人能做出此等大義之舉?
秦縣子下山不久,對我朝禮儀規範或有生疏,但其心向朝廷,此功不可磨滅。
至於說其日逛青樓,臣也有所耳聞,可據臣所知,乃是為酒樓開業造勢之舉,怎能說是放蕩之行?”
房玄齡在一旁聽著溫彥博的話,心中卻是想著徒弟開業時對自己說的那些話,心中一歎,徒弟早就料到會有此番境遇,看陛下的反應就能知道,陛下根本不甚在意,一切皆被徒弟言中,心中不由甚是欣慰。
同時也是不解溫彥博的行為,按說徒弟與其沒有任何瓜葛,如今卻挺身而出為徒弟辯駁,倒是今日意料之外的事。
“再論食邑違製,秦縣子的食邑雖然超量,但卻是陛下親允,何來違製一說?
況更換之地是大唐建國之初便無人問津的荒僻之所。若真能開墾成良田,微臣反而認為亦是功勞一件。
魯王殿下以此彈劾,不知是何用意?若僅憑一些不實傳言,便要定一位功臣之罪,恐寒了天下人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