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隨後的一段時間內,張建華全身心的投入到了研製摩托車之中,期間也就他妹妹中考的時候回去了一趟。
杜卡迪雙v750摩托車技術資料垂釣上來差不多有一年了,張建華早就吃透了這項技術。
如今擺在他麵前的難題不是研發,而是缺乏相應的技術設備和相應的材料,尤其是發動機方麵的設備材料。
每小時,發動機的額定動力輸出則是84馬力。
但受限於配件材料和發動機所需材料等技術桎梏,目前的速度能否達到150公裡每小時都是問題,更彆說達到極限速度了。
為此,在湯平的協調下,京汽技術最牛的一部分技術工人加入了研發隊伍。
現如今大家建設國家的積極性都非常高,麵對張建華的苛刻要求,一個個並未退縮,而是想辦法完成。
並不是張建華為難他們,而是他十分清楚,理論始終都是理論,隻有拿出實物才能獲得上麵最大化的支持。
張建華的目的很明確,那就是在國家的支持下,引進一些先進的設備,結合自己垂釣到的金屬加工機械製造等技術,完善國內的材料和基礎工業。
然後再開啟摩托車的量產之路,最終實現出口創彙的目的。
對摩托車,張建華一開始的目的就是出口創彙,他從未考慮過在國內市場上進行銷售。
因為當前國內並不具備消費摩托車的能力,出口創彙才是摩托車的唯一出路。
起初,張建華還以為現今國家僅與蘇聯等少數幾個國家存在外貿關係,後來通過了解才發現,在這個時期,與我國保持外貿往來的國家和地區有六十多個!
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這已經是一個不小的市場了。
而且一旦打開市場,便可以借助這些國家的渠道,將產品遠銷至世界各地。
屆時,國家就能夠利用摩托車實現創彙,一方麵可以引進一些技術和糧食,也能早早的還掉蘇聯的債務。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三年自然災害對國家帶來的傷害。
這也是張建華認為自己穿越的最大的意義,不僅要自己過好,在有能力的範圍內,還可以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對於能否實現創彙,他非常有信心。
要知道這可是領先這個時代12年的摩托車,在技術領域,十二年的差彆幾乎是碾壓式的領先。
他相信這款摩托車一旦問世,一定會暢銷海外。
在張建華等人夜以繼日的努力下,他們成功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用時兩個半月,第一輛樣品摩托車終於現世了。
摩托車出世之後,張建華帶人進行了試驗。
雖然因為材料的問題,還不能達到理論數據,但也能發揮百分之八十的水平。
對此,他還是比較滿意的。
湯平和劉永謙觀看完試驗之後,對張建華等人是讚不絕口,兩人第一時間通知了廠領導。
廠領導對這項建設非常滿意,報到了機械工業部和外貿部,兩方各派了相關工作人員進行現場驗證。
“張部長,侯部長,您們看是不是可以開始了?”廠長劉斌上前詢問道。
“可以開始了。”張少維和侯可明對視一眼後,由張少維說道。
劉彬見狀,立刻向張建華等人做了一個可以開始的手勢。
張建華站在不遠處,一直緊盯著劉彬的一舉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