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華這麼說,目的就是給聶主任一個思路,能不能把這些人都查一查。
若是查出很多人都有問題,將這件事報上去,一定會獲得重視。
到了這個時候,李同誌一定會派自己的心腹重查。
一旦證明屬實,他就會進行深入思考,以他的聰明才智,一旦懷疑,就絕不會放任這些人胡作非為。
如此一來,或許能夠改變這場亂局。
即便不能避免,但限定在一定的範圍內,對國家都是有利的。
聶主任鬥爭經驗何其豐富,很快便明白了張建華的意思,但他並沒有采納。
“建華同誌,不要有情緒,要相信黨和政府,我會關注這件事,隻要孫旭同誌他們是清白的,那誰也不能冤枉他們。”聶主任安慰張建華道。
這個時候,對於這場大革命,很多人雖然看不懂,但出於對李同誌的崇拜信任之情,他們並沒有堅決反對。
大家的普遍觀點,還隻是認為執行之人有問題。
聶主任的觀點也是如此。
不過聶主任長期接觸高科技,明白科學家的重要性,因此他絕不允許乾擾到科學家的研發,打亂國家的部署。
知道聶主任的心意之後,張建華也沒有再次提醒他。
這場運動才剛剛開始,他們的緊迫性還不足。
等再過段時間,他才會徹底認識到這場運動的危害性,對科研的負麵影響究竟有多大。
也許到了那個時候,他才能認識到運動的危害性,按照張建華的建議調查其中的核心成員。
因為孫旭的緣故,兩人沒有寒暄。
最終在聶主任的乾預下,孫旭和劉廠長被暫時保了下來。
碳纖維廠暫時還能夠維持穩定,但這個時間誰也不知道能有多長。
而且聶主任他們也將會是對方的目標,一旦沒了他的保護,以張建華等人的分量是罩不住的。
這個時候他才意識到,單憑父親和嶽父的關係,僅僅隻能保住自己,根本庇護不了這群下屬。
張建華開始回憶關於這場運動的資料,想著如何才能避免繼續下去。
結合後世的曆史,張建華認為這場革命興起的原因是多方麵。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華國長期麵臨鷹醬和蘇熊的封鎖,導致大家對國內外的形勢產生了認知偏差。
其次是因為“他”眼光超前,提前發現再繼續這麼下去之後,未來將會出現新的官僚階級、官僚資本主義等特權階級。
這是和共產主義背道而馳的。
當然也有經濟建設經驗不足的原因。
因經驗不足,便將階級鬥爭經驗套用於和平建設時期,錯誤估計“資本主義複辟”的風險。
事實上判斷沒有錯,後世確實出現了大家擔憂的問題。
隻是曆史也證明,那場運動並沒有解決這些問題,反而因為運動的擴大化,耽誤了國家的發展。
因此,張建華才會思考如何才能早日結束這場運動,將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上來。
隻不過他非常清楚,要避免這場大革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從國際環境認知、國內製度建設等多個層麵進行勸說,要讓李同誌打心底裡認同。
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