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軸:故事發布引發爭議後,現實與虛構交織的反思)
一、深夜論壇的血色跟帖23000030)
手機屏幕在黑暗中泛著冷光。作者“戰史研究者”盯著論壇置頂帖《東京密談》的評論區,最新一條高讚回複刺得他眼眶發燙:
“狗屁‘保守派’!南京萬人坑裡的白骨還沒爛透,你擱這兒給戰犯洗地?”
鍵盤敲擊聲在空蕩的書房回響。他點開私信箱,三百多條未讀消息中,夾雜著母親發來的語音:“隔壁王姨說你寫的東西……不太對。”窗外暴雨傾盆,雨滴砸在晾衣杆上,像極了故事裡南京城頭的槍聲。
瀏覽器突然彈出曆史紀錄片: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上,鬆井石根低頭念認罪書的畫麵。作者猛地合上電腦,卻看見自己為“保守派”角色設計的台詞本——那些“禁止屠殺”的提議,此刻正躺在廢紙簍裡,被撕碎的邊角沾著咖啡漬。
二、史料室的沉默審判次日09001045)
省圖書館的古籍區飄著黴味。作者戴著白手套翻開《東京審判庭審記錄》,泛黃紙頁間夾著張便簽,是他三天前的筆記:“假設存在反戰派係……”
管理員推著書車經過,瞥見桌上攤開的《南京暴行寫真集》。老人突然駐足,渾濁的眼睛盯著某張照片——被刺刀挑起的孩童屍體。“我爺爺是南京幸存者。”他聲音發顫,“當年躲在米缸裡,聽著日本兵用刺刀戳缸的聲音,整整三天。”
作者的手指停在“百人斬”報道的複印件上。報道旁,他曾寫下的“虛構人物或許能改變曆史”的構思,此刻被陽光曬得慘白。書架深處傳來翻書聲,某個年輕人正在抄寫“731部隊人體實驗”的檔案。
三、咖啡館裡的曆史課14001530)
約見的曆史係教授推門而入,風衣沾著梧桐葉。他將《日本陸軍省機密檔案》甩在桌上,扉頁的“不留俘虜”密令複印件邊緣焦黑——是從靖國神社縱火案現場搶救出的。
“你故事裡的‘保守派’,在真實曆史中叫‘非皇道派’。”教授推了推眼鏡,鏡片映出窗外的和平鴿雕塑,“1936年二二六兵變,這群人被東條之流冠以‘叛國罪’,領頭的永田鐵山被剖腹時,腸子流了一地。”
作者盯著咖啡杯裡的漩渦,想起自己曾為角色設計的“英雄結局”——虛構的保守派軍官在禦前會議上怒斥屠殺。而現實是,真實的反戰者要麼被暗殺,要麼被迫在“屠殺令”上簽字。
教授突然掏出手機,播放一段錄音:“這是我采訪的最後一位慰安婦幸存者,她臨終前說……”嗚咽聲從手機裡溢出,混著窗外的車水馬龍,刺得人耳膜生疼。
四、鍵盤前的重構20002200)
重新打開文檔時,屏幕右下角彈出推送:“日本右翼教科書再刪南京大屠殺內容。”作者的手指懸在鍵盤上方,最終刪除了原計劃中“保守派勝利”的結局。
新章節標題浮現:《灰燼中的碎紙》。
鬆本的妻子在整理遺物時,發現丈夫藏在佛經裡的血書:“我終究沒能阻止他們。但請記住,這些罪行不是‘少數激進派’所為,而是整個戰爭機器的共謀。”窗外,憲兵隊的卡車碾過滿地櫻花,揚起的塵埃裡,隱約可見南京城的殘垣斷壁。
他插入一段後記:
“創作此章時,我曾天真地想用‘虛構的善意’平衡曆史的沉重。但當我觸摸到真實的傷疤,才明白:任何試圖稀釋暴行、美化侵略者的創作,都是對亡靈的二次傷害。曆史不容假設,戰犯不配同情。”
五、晨光中的書簽次日0600)
樓下早餐鋪飄來豆漿香。作者將《東京審判判決書》塞進背包,扉頁夾著枚銀杏書簽——是南京紀念館的紀念品。手機彈出新評論:
“原來你在挖坑。但下次,請彆讓我們在虛構裡找曆史的糖。”
他望向晨霧中的街道,想起教授的話:“曆史寫作不是調色盤,而是手術刀。”打開電腦,下一章的開頭浮現:
“當佐藤賢了在‘禁殺令’上寫下‘不予通過’時,沾著墨汁的鋼筆尖,正滴落在滿洲細菌實驗的活體數據報表上……”
ps:本章通過現實與虛構的雙線交織,以作者視角的反思為切入點,借史料細節、真實人物口述與曆史事件穿插,既解釋創作意圖,又強化對軍國主義暴行的批判。避免說教感的同時,引導讀者理性看待虛構與曆史的邊界,徹底消解美化嫌疑。
喜歡鋼盔與熱血:德械師抗日風雲請大家收藏:()鋼盔與熱血:德械師抗日風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