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這才冷靜下來。
可還是狠狠說道。
“諸葛亮此次讓我吃了如此大虧,我實難忍受!”
陸遜說道。
“大王,當下該忍的時候還是要忍啊。”
“現在天下三方的局麵乃是魏強而吳蜀弱。”
“我兩家聯合之事不能輕易打破,要不然到時容易被曹魏各個擊破。”
孫權狠狠把手向自己腿上一拍。
“那就這樣把這口氣咽下去!”
“我大軍於合肥苦戰數月死傷我七八萬兵馬,卻一無所獲,而諸葛亮卻趁機奪下關中占了大便宜。”
“你們說,我們要不要找諸葛亮要個說法?”
這時陸遜說道。
“大王,現在去找蜀國要說法也沒有任何意義。”
“以諸葛孔明那善辨之口才,他有一百種理由等著我們,到時彆再中了他的什麼新計策。”
孫權不悅。
“那你們說現在我吳國當如何?”
陸遜說道。
“答應司馬懿,兩國就此擺兵議和。”
這時闞澤說道。
“伯言,答應議和容易。”
“可你彆忘了司馬懿的議和條文之中有一條說的明白。”
“雙方都要把主力調向蜀軍方向才行。”
“條文之中說魏吳兩國結盟。”
“魏國陳兵主力於潼關、武關一線兵進攻關中。”
“而我吳軍一方必須從合肥之地撤兵而後沿江而上大軍直逼蜀地永安、三峽口,這樣才算完成結盟之勢。”
“而且,司馬懿還指出合肥之地雙方以止兵線處南北各二百裡內隻留駐守之兵、不留進攻之主力。”
“雙方同時從合肥之地撤出主力重兵。”
“我們不把兵馬調向西麵,魏國是不會相信我們是真的結盟。”
闞澤說著看了孫權一眼說道。
“可隻要我們調兵到三峽口,諸葛亮必會認為我軍要進攻蜀地。”
“到時他萬一把主力到到我吳軍荊州一線我與我交戰,那豈不是要讓我軍再與蜀軍作戰。”
“到那時,我們不光失去蜀漢這一同盟,還要麵對曹魏的隨時反撲。”
“此舉得不償失!”
這時孫權另一謀臣說道。
“話也不能這樣說。”
“是他諸葛亮與曹魏先結盟和親,我們隻是效仿他們。”
闞澤無奈搖搖頭說道。
“此言差矣!”
“諸葛亮與曹魏臨時結盟和親這是不假。”
“可我們都明白,那隻是雙方的緩兵之計。”
“曹魏關中一敗主力儘失,帝都洛陽隻有可戰之兵兩萬人,他們是想以議和換時間,爭取後方援兵的到達。”
“而諸葛亮當時已從祁山打到了潼關,戰線橫穿整個隴右、關中,恐怕也是強弩之末。”
“雙方除了達成和議之外,並沒有其他實質的軍事行動。”
“諸葛亮也並未向我吳境大量增派兵馬。”
“而現在我方卻要向三峽口增兵,很容易就會引起雙方誤會。”
“我等與魏結盟就會從假意變為真意。”
“到時一旦打破吳蜀本質聯盟。”
“這種情況於較弱的我方和蜀方來說都不是好事。”
孫權點點頭。
“這也是我為何一直不想答應司馬懿的原因。”
“向西調兵,這是在逼著諸葛亮翻臉。”
“不管是諸葛亮與魏國議和結盟、還是我們與魏國罷兵結盟,這都是臨時之計,隻有吳蜀結盟聯合以抗強魏才是實策!”
“這也是為何我不想與蜀國直接翻臉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