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郭攸之也說道。
“是啊,我大漢不到二十萬兵馬。”
“蜀地占有四萬。”
“三萬人在驃騎將軍與永安都督帶領之下於永安、三峽口、江州之地防備著入蜀要道。”
“一萬兵馬一向寵將軍帶領之下駐守成都。”
“漢中一萬兵馬在漢中太守吳懿帶領之下防守上庸一帶的魏軍。”
“南中之地駐有不到一萬兵馬。”
“這剩下的十三萬兵馬隨丞相北伐。”
“雖得關中、隴右之地可傷亡很大。”
“可戰之兵已隻有六成!”
“就這樣還要分守於武關、潼關兩處。”
“再加上關中長安各城守兵。”
“如不招兵以應對曹魏接下來的反攻之勢,就算有潼關、大河之險,關中也恐不安全。”
費禕說道。
“雖說關中正在恢複民力生產,可如若守不住恐怕……。”
費禕沒有再說下去。
可諸葛亮早已明白眾人想法。
諸葛亮轉身對著三人說道。
“我知諸位之意。”
“可!”
“如我軍也像曹魏一般於關中、西涼大肆強行募兵,勢必會引起關中剛剛安定下來的局麵再度混亂。”
“再說,關中、西涼之地不如中原、河北人口殷實。”
“曹睿能在損兵折將之下在中原、河北之地再募兵二十萬不是太難之事,可我們於關中、西涼之地募兵十萬已是極限。”
“這樣以來還耽誤了關中民力生產恢複。”
“如此對耗下去,不出三年,關中、西涼之地民力必然枯竭。”
“存地而失人、不可為也!”
眾人沉默。
最後費禕開口說道。
“丞相那當如何行事,隻憑現在軍力恐怕到時潼關難守。”
諸葛亮說道。
“以屯兵之法對耗,我們絕消耗不過占有占有天下大半人口之曹魏。”
“被動增兵對抗是為下策。”
“多日以來我思之一法,三位且聽。”
諸葛亮看向三人一眼隨之說道。
“大軍可從此次作戰所俘關中之戰俘中征招兵馬入我漢軍。”
“俘虜兵?”
費禕三人對視一眼。
諸葛亮點點頭說道。
“當初於隴右、關中數戰滅掉夏侯楙、費曜、韓德、郭淮各部兵馬,共俘虜魏軍兵馬約十萬之眾。”
“這其中以傷殘和自願歸家者去之仍有六七萬之眾。”
“我於各處設立俘虜營收編這些魏軍士卒。”
“這些雍涼兵馬籍貫大多在關中、西涼!”
“讓其食有糧、寒有衣,之後安以人心、亦可為大用!”
三人思索不語。
大量使用俘虜兵,有很大的隱患!
萬一用不好,恐怕對戰之時引起嘩變。
正人思索之時。
董允像是想到什麼抬頭說道。
“要真如此不妨一試。”
“從魏軍俘虜之中招收兵馬分散加入漢軍。”
“到時以籍貫在關中、西涼者為先。”
“如此已來隻要我大漢收到關中民心,關中魏軍俘虜必會轉身以抗曹魏。”
“而且這些戰虜大都經曆戰陣、有作戰經驗不用過多訓練!”
諸葛亮說道。
“現於關中長安、華陰、鹹陽等地有大小七座戰俘軍營。”
“兵源最少可得五萬有作戰經驗之士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