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俊輕咳一聲,理清下思路,緩緩說來。
“華朝的經濟來源無非就是賦稅,農業上的賦稅萬不可加,否則會出亂子,至於商業上的賦稅,其中可操作的空間就大了。”
“想要多收賦稅來改善華朝經濟,需要農商並進,農業這方麵無非就是如何提高田地產量,豐富農產品品種,提高耕種效率,這些目前隻能鼓勵農民,對於改革農業方麵的發明創造予以重賞。”
“商業上的改革現在是重中之重,存在很大的問題,首先便是如今朝廷輕商業,曆朝曆代都隻注重農業賦稅,對於商業賦稅不屑一顧,當然,也是因為商業賦稅實在太少,不放在眼裡。”
“華朝亦是如此,按如今華朝的商業規模,也確實是收不到多少賦稅,想要靠現在這般規模來改善華朝經濟,恐怕是天方夜譚。”
蕭弘忍耐不住,說道。
“你這說的都是空話,如今商人就這麼多,即使加稅不過隻是杯水車薪,於大局沒絲毫影響。”
徐文俊越說越進入狀態,神采奕奕。
“正是如此,所以我們首先必須要做的就是讓商人變的多起來,讓百姓心甘情願的去當商人。”
“而商人越來越多,賦稅能得到解決不說,對於華朝目前土地上的困境自然也能得到緩和,所以要解決問題的根本就在此。”
“至於如何讓百姓心甘情願的成為商人,真的不難,隻需要簡單操作就可以了,畢竟對於土裡刨食來說,從商還是輕鬆很多。”
蕭弘很感興趣,雖然他大概知道徐文俊的想法,還是催促道。
“那你具體說說該如何行事?”
徐文俊抿了抿嘴唇,心裡嘀咕道也不給上杯茶水,接著說道。
“首先最主要解決的就是身份問題,“士農工商”,“商”排在最末位,商人子女甚至想科舉都受到限製。”
確實如此,華朝規定商人子女不可科舉,隻是大家都想辦法規避,也能花錢解決,雖然這條限製在如今等同虛設,但畢竟不敢明目張膽。
當初徐文俊需要科舉,開不歸樓都是買下酒樓的時候掛在徐雲虎身上,然後再寫好酒樓租賃給猴子經營,猴子才是不歸樓真正的東家,如此來規避風險。
“身份問題是比較好解決的,朝廷抬高商人地位即可,以後商人的子女可以參加科舉,同“農”的地位一般,當然,同時也一起抬高“工”的地位最好,畢竟商業的基礎是工業。”
徐文俊可不敢說“士農工商”的地位一樣,在這樣的社會,說這樣的話就是找死了,你將當官的和泥腿子擺在一個地位,不是嫌命長嗎?
他接著說道。
“身份的問題解決了之後,百姓沒有後顧之憂,對於去當商人自然也就不會抵觸了,而如何讓百姓自動去經商呢?這個也不難。”
“甚至現在已經有不少百姓知曉經商的好處,隻是身份問題,讓他們不敢跨出這一步,現在隻需要稍稍引導,必然水到渠成。”
“具體的措施可以讓衙門去宣傳鼓勵,同時推動手工業,這個就需要因地製宜,每個府風土人情不同。”
“到時候可以每個府製定出一套鼓勵百姓從商的政策,給予一些從商的優惠,比如減免賦稅,扶持商人擴大經營等。”
蕭弘聽的連連點頭。
“隻是需要給商人身份,這個倒是可行性挺高的,朝廷裡必然會有反對的聲音,但做到是沒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