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開始正式的試驗造紙。
通達商行在石林縣有分部,在城外有一處地方適合造紙,試驗造紙就選在了此處。
覃嗣同家中幾代都是經營書坊,雖然沒直接參與過造紙,但基本的步驟還是知道個大概,雖然也是半吊子,卻沒有其他選擇,就由他負責試驗的整個過程。
徐文俊全程指導,在現如今的造紙手藝基礎上進行改良。
造紙的確有點麻煩,選好原材料後開始造紙,然後分為漚浸、蒸煮、舂搗、打漿、抄紙、壓榨和乾燥七個步驟。
選擇原材料是徐文俊認為的能節省成本的重要環節。
如今造紙都是選擇麻類,比如大麻、苧麻這類可以織布的原材料,所以叫做麻紙,自然價格貴。
而實際上還有許多東西都可以作為原材料,其中竹子是最合適的,而且做出來的紙張比麻紙質量更好。
石林縣雖然竹林多,但是想要大規模的發展造紙業,持續才是最重要的,竹子長成需要三、四年時間,接下來徐文俊會讓石林縣大肆種植竹林。
除了上述原材料,還有樹皮、稻草等農作物秸稈、蘆葦、藤條等都可以用來造紙,混合在一起能夠取長補短,改善紙張性能,做出不同的紙張。
麻類和樹皮纖維強度高、韌性好,與竹子纖維混合,可彌補竹子纖維柔韌性稍差的不足,提高紙張的整體強度和韌性。
加入稻草等農作物秸稈,雖然其纖維質量相對較差,但增加了紙張的疏鬆度和吸濕性等。
不同的混合原料造紙需要根據不同原料的特性,合理調整處理工藝和配比,造出不同質量的紙張,這也是後麵徐文俊會交給覃嗣同的任務。
徐文俊安排人將能夠造紙的原材料大肆收集,其中很多原材料都基本不用花費多少錢,可以說大大降低了成本。
準備好原材料接著正式開始造紙,第一步是漚浸。
漚浸是最耗費時間的,正常來說,麻類需要的時間最久,不同品種,不同季節,需要的時間不同,一般在一到三個月時間不等。
這是比較耗費時間的,耗費時間人員閒著,無疑會增加人工成本,徐文俊進行了改良。
漚浸之前,先對原材料進行初步的破碎、切割,比如將較長的麻類纖維或樹皮切成較短的小段,然後正式開始漚浸。
首先要選擇合適的漚浸地點,一個宗旨就是陽光充足、溫度高,加快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動速度,加速發酵分解。
然後加入適量的草木灰或石灰,堿性可以起到加速雜質分解,使纖維更容易分離。
再就是要定期攪拌原料,使原料與水和微生物充分接觸加速發酵過程,防止原料局部堆積導致漚浸不均勻。
這幾種方式處理下來,麻類最快可以2030天左右漚浸好,樹皮類12周,竹子大概23周,其他材料用的時間更短。
如此一來,原來造一批紙需要三個月左右的時間,現在可以縮減到一個月之內。
畢竟造紙主要就是漚浸耗費了時間,後麵的工序幾天可以完成。
漚浸完,開始正式製作紙張。
先是蒸煮,把漚浸後的原料與石灰混合高溫蒸煮,這個也要個三天左右的時間,然後就是舂搗,將蒸煮後的原料舂成泥狀或碎末狀。
接著打漿,把舂好的原料放入水槽攪拌成紙漿懸浮液,然後抄紙,用竹簾從紙漿懸浮液中舀取紙漿並初步成型。
最後就是壓榨,將抄好紙的竹簾倒扣在木板上擠壓水分,使紙張初步定型,每次壓榨時間約幾分鐘,根據紙張的厚度和含水量要求,可能需要多次壓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