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碧山屯段。
老天似乎特彆偏愛這裡,風景秀麗,河道寬闊。
旁邊有一圈白樺林。
每隔一段,就有一個小木屋。
這些木屋裡,有土炕,鍋碗瓢盆、一應俱全。
在門前,堆著各種破網,散發出一股濃濃的腥味。
這種木房子,是漁戶蓋的。
這年頭,打獵需要當獵戶,打魚需要當漁戶。當然,大部分人家叫農戶。
每個屯的情況不一樣。
靠山屯隻有農戶和獵戶,而碧山屯則多了一個魚戶。
這種木房子,不是隨便蓋的。
而是申請成為魚戶後,分到哪一段江,房子就蓋在哪裡。
你不能過界去捕撈,否則人家把你的漁網給收起來,揍上一頓都沒話說。
當然,魚戶不在的時候。
也會有村民偷偷去撒網,這就得瞅準了。腿腳還得快,慢了網就沒了。
這年代,黑龍江的魚,可真是多。常見的有“三花五羅十八子”。
三花指:鼇花、鯿花、鮚花。
五羅有:哲羅、法羅、雅羅、胡羅、銅羅。
十八子,名堂更多了,都是東北叫法。
島子、七裡浮子、牛尾巴子、鯉拐子、草根棒子、鯽瓜子、鰱子、嘎牙子、鯰魚球子、狗魚棒子……
東北人有一種特有的本事,無論多高大上的東西,用特有的腔調一說,都會顯得土得掉渣。
當然,魚戶一般也沒啥文化,不喜歡文縐縐的那一套。
在他們眼裡,啥鱖魚?
哪那有叫鼇花實在?
3斤一個工分。
草根棒子,6斤一個工分。
鯉拐子,8斤一個工分。
胡羅、銅羅就不行了,要12斤一個工分。
……
當然這個工分標準,並不是一成不變。
捕魚旺季,也就是春季跟秋季,標準要比目前高兩成左右。
俗話說打魚人不吃魚。
這話有一定的道理。一方麵是他們吃得多,另外一方麵,是一家子還指望著這個換糧食。
打到好的魚,誰舍得吃?
一家人的柴米油鹽、穿衣吃飯,全指望這點魚。萬一有個頭痛發燒的,也有個買藥錢。
再說修船補網,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魚戶打到的好魚,一般都是上交。隻有胡羅、銅羅這種小雜魚,才舍得帶回家。
有人說,那魚戶的日子是不是很慘?
這話沒法回答。
這年頭,誰家的日子好過?
說起來,魚護比農戶還要好那麼一點點。
畢竟,打魚是一個技術活,還有風險。
不是青壯小夥子,一年到頭,在江邊待著,根本就熬不住。
於是,到了冬季農閒的時候,有的魚戶會請幫工。
當然,這是明令禁止的。
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魚戶一般會說,這是我家的遠房親戚,過來搭把手。
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有一些農戶,到了冬天也掙不到工分。會主動跑到江邊,逢人就問:“當家的,需要幫工嗎?”
如果魚戶剛好需要,一般會談好細節。
行情大概如此:
東家包夥食,每天交三個工分;
東家不夥包食,每天交兩個工分。
多出來部分,歸幫工所有。
有沒有東家賴皮的?
有,但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