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周瑜出得廳堂,劉璋問文武道:“諸位以為如何?”
黃權道:“我早就聽說江東孫權禮賢下士,待人寬厚,劉備在危難時求救,孫權也出手聯合劉備抵抗曹操保護了他。江東文武皆備,兵強馬壯,進可爭霸天下,退可守土割據,主公如有心思,必可賴以報劉備奪西川之仇。”
劉巴道:“公衡所言差矣,聯合破曹時,周瑜數次想害諸葛亮,劉備南徐就親時,孫權也幾度想要殺了劉備,江東沒有想象那麼好。”
張任道:“此一時彼一時,劉備世之梟雄,主公素來與世無爭,還有我等必護主公周全,況且孫權欲得天下,必然會待主公寬厚以安天下人心。我看周瑜仁人君子,氣度寬宏,絕不會加害主公。”
劉璋擦了擦頭上冷汗道:“那就定了?投孫權,不投劉備!”
眾文武齊道:“請主公早日定奪!”
劉璋命人請周瑜嚴顏回來商議,將願意投江東意思與周瑜說了。
周瑜大喜,與眾人商議已畢,說道如此這般,然後與嚴顏同出成都。
劉備與諸葛亮早已迎候多時,見周瑜出來麵色陰沉,知道談的不順利。
劉備上前拉住周瑜的手道:“公瑾,此行如何?季玉可曾答應?”
嚴顏道:“皇叔,季玉尚在猶豫,都督恐在城中久待會有變故,所以才與我出城等待。”
周瑜對諸葛亮道:“孔明,我覺得劉璋很惶恐,如果再給他施加壓力,他可能會自殺。這個人膽子太小了。”
劉備歎息道:“公瑾說的何嘗不是,他總疑心我會加害於他,我們同是漢室宗親,我怎麼可能加害於他呢,你說是不是。”
諸葛亮卻微笑道:“公瑾既然去談,我們就等著吧,相信劉季玉不日必有回報。”與劉備耳語幾句,劉備點頭。
劉備邀周瑜進帳休息,石虎等人在旁侍立。
時至過午,劉璋於城頭叫劉備城前搭話。
眾人擁著劉備,劉備望著城頭對劉璋道:“季玉賢弟,可曾想通了?”
劉璋道:“我家兄長。”說著淚流滿麵,“兄長見諒,季玉愚鈍,願獻城池以保全性命,不知兄長可容否?”
劉備也流淚道:“不是我苦苦相逼,實在是迫不得已,季玉若降,備必不加害於你。”
劉璋道:“我知兄長素來仁義,然而兄長文武必不見容啊,我這幾日常思荊州劉琮,深感不安,我們商議願意跟隨周瑜都督去江東安身,不知兄長可否答應?”
劉備對劉璋道:“季玉儘可放心,我在此對天發誓,必不加害賢弟你與眾文武。”
劉璋苦笑道:“兄長,季玉就這樣一個要求,如果兄長不答應,我願現在就跳下城頭,以成全兄長!”說完,立刻往垛口上爬,旁邊文武一齊來拉住劉璋,劉璋就拚命掙紮著往下跳,一時間亂作一團。劉備大驚失色,慌忙道:“愚兄答應了,季玉不可尋此短見!”
劉璋這才停下,眼淚巴巴地望著劉備道:“望兄長說話算話。”
劉備拿過一支雕翎箭,折斷起誓道:“今日所言之事,必然說話算話,不然有如此箭。”
劉璋這才安心,對旁邊眾文武道:“如此這樣,我們出門投降。”
這時,一直沒有說話的張翼道:“主公,我們的家眷能跟著嗎?”
這個話問到大家心坎上了,劉璋的家眷當然跟著,但是如果這些人的家眷都跟著,那就有些太多了。不知道周瑜肯不肯帶。
劉璋伸出頭問周瑜:“周都督,我們的家小能跟著去江東嗎?”
周瑜用詢問的眼光看向諸葛亮,諸葛亮立即笑道:“當然可以,不過仆人和兵卒就不要帶了,以免路上出事。”
劉璋這才與眾將出城投降,將印綬兵符都交給了劉備,劉備率軍隊入城,成都軍民皆歡喜劉備到來,劉備入城安民後在帥府大宴文武,周瑜嚴顏被推為上賓。酒至半酣,周瑜對劉備拱手道:“皇叔,瑜此次前來的事情已畢,明日瑜將率我江東人馬回轉,請皇叔與諸葛孔明繼續在葭萌關和西川用兵,早奏凱歌。”
劉備來到周瑜麵前把盞對周瑜道:“公瑾,我實在不舍與你分開,不知公瑾能不能就此留在西川,我好早晚聆聽教誨。”
諸葛亮在旁邊也道:“是啊。也不要急於一時,在西川盤桓一段時間,皇叔也是一片赤誠。”
周瑜知道這是劉備在拉攏自己,周瑜知道,以劉備的氣度,足夠做一位君王,然而,不行啊,自己是周瑜,江東周瑜。於是拱手謝道:“感念皇叔垂青,然瑜受伯符重托,主公厚恩,豈敢半途而廢,請皇叔見諒。”
劉備也是自顧自唏噓不已,諸葛亮在一旁也是歎息。
第二天,周瑜帶著劉璋和嚴顏張任泠苞吳懿雷銅黃權劉巴許靖等文武和家眷一起辭彆劉備諸葛亮等一路向東,回奔江東。劉備灑淚分彆,諸葛亮安排將領盤點府庫,人馬,錢糧,又分兵據守葭萌關及入川各關隘不提。
單說周瑜帶著劉璋等家眷也有幾百人,大車十幾輛,加上自己的糧草車輛也是不小的隊伍。路上行了幾日,路過巴郡又取了嚴顏和韋進家眷,行了十幾日就趕到了巴東地界。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此時長江水流豐沛,周瑜命人馬紮營在巴東城外,巴東城人口不多,嚴顏認識這裡的縣令,縣令要請周瑜飲宴,周瑜婉言謝絕,這縣令也不勉強,隻是對嚴顏說路途遙遠,嚴顏覺得縣令話裡有話,一再追問,縣令卻不再多說。
嚴顏對周瑜道:“都督,我覺得這裡事情有些蹊蹺,難道事情有了什麼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