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的時候,是有馬鞍的,但不是後來的高橋馬鞍,人騎在馬上,前後不靠,稍不注意就容易跌落馬下,高橋馬鞍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馬鐙也是隻有單邊馬鐙,隻是用來方便上馬的。人在馬上無處借力,需要靠雙腿夾著馬腹,一隻手抓緊馬韁。
而雙邊馬鐙可以讓人兩腳借力,從而解放人的雙手,讓人能夠雙手持武器,讓普通人也可以騎射,以此來增加戰鬥力。
馬蹄鐵就更不用了,可以保護馬匹的蹄子,極大的延長馬匹的使用壽命。
這三樣東西,任何一樣拿出來,都能夠大大增強騎兵的戰鬥力。
原來朝廷騎兵稀少,劉浪生怕貿然拿出來,被彆人學了去,增強敵人的戰鬥力,那可是弊大於利。
如今朝廷得了三十萬匹戰馬,又招募招降了十多萬騎兵,使得朝廷的騎兵數量,一躍而居與天下之首,此時拿出騎兵三寶,已經是利大於弊,劉浪也就不怕這三樣東西流傳出去了。
……
建安六年冬。
長安城西的教場內,寒風卷著砂礫撲打在將士們的甲胄上。
劉浪身披玄色大氅,立於點將台之上,目光掃過校場中排列整齊的騎兵方陣。
一萬匹涼州大馬昂首嘶鳴,馬蹄踏碎薄冰,揚起的白霧在冷空氣中凝成霜花。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報!第一批馬具已打造完畢!"一名軍匠疾步上前,手中捧著一套漆黑的高橋馬鞍。鞍橋高聳如雁翅,兩側掛著新製的雙邊馬鐙,鐙環在陽光下泛著幽藍的冷光。劉浪伸手撫摸著馬鞍上精雕細琢的雲紋,指尖觸到鞍橋凸起處時,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興奮。
"傳我將令,即刻裝備騎兵營。"劉浪的聲音在教場上空回蕩。隨著命令下達,早已待命的軍匠們如流水般湧入方陣,將高橋馬鞍穩穩架上馬背,扣上雙邊馬鐙。當第一匹戰馬套上鐵製馬蹄鐵時,清脆的叩擊聲在寂靜的校場中格外清晰。
"太師,這馬鐙...當真能讓騎兵戰力倍增?"身旁的馬超望著正在調試馬具的士兵,眼中帶著疑惑。自小在馬背上長大的他,從未見過如此精巧的物件。
劉浪微微一笑,翻身上馬。他握住韁繩,雙腳踩入馬鐙,腰腹稍一用力,整個人如離弦之箭般衝了出去。在疾馳中,他輕鬆完成俯身拾槍、側身劈砍等動作,整套動作行雲流水,與往日騎馬作戰時的姿態判若兩人。
"孟起看好了!"劉浪勒馬回轉,長槍猛地刺向地麵,"高橋馬鞍能固定騎士身形,雙邊馬鐙讓騎士在馬上更好的借力,馬蹄鐵更能保護馬蹄、增強耐力。有了這騎兵三寶,我軍鐵騎方能真正橫行天下!"
校場四周響起此起彼伏的驚歎聲。張飛撓著後腦勺,咧著嘴笑道:"俺老張總算明白,為啥太師非要等這些勞什子馬具!有了這玩意兒,看哪個龜孫子還敢在俺麵前嘚瑟!"
然而,這場軍備革新並非一帆風順。
任何新事物,在經過事實檢驗之前,都會引發爭議。
軍器監內,老匠人們圍著新式馬具爭論不休。
有人擔心馬鐙會磨傷馬腹,畢竟那麼大的兩塊金屬,耷拉在兩邊的馬腹上,隨著馬匹跑動來回摩擦,是很容易擦傷馬腹。
也有人質疑馬蹄鐵損傷馬蹄,以至於會影響馬匹的使用壽命。任誰腳上被釘上釘子,套上一塊鐵片,也不會覺得舒服。
但劉浪親自坐鎮,命工匠們反複試驗改良,而後與漢軍騎兵一同測試馬具性能。
與此同時,朝堂之上暗流湧動。
尤其馬蹄鐵的打造,需要耗費大量的生鐵。
此時鐵的產量很低,一匹馬需要耗費三四斤的生鐵。漢朝一斤隻有現在半斤重。)
以楊彪為首的老臣對耗費巨資打造馬具頗有微詞:“古法騎兵從未用過此物,貿然革新,恐生變故。而且此物靡費巨大,太師此舉,實在過於孟浪了。”
劉浪卻不為所動,在朝會軍議時,他展示了騎兵裝備前後的對比演練——裝備舊馬具的騎兵在衝鋒時搖搖晃晃,而配備騎兵三寶的新軍則如臂使指,槍尖精準刺中百步外的靶心。
"諸君請看,"劉浪指著校場中奔騰的鐵騎,"袁紹有河北世家支持,曹操有精兵強將,我軍若想在中原爭霸中勝出,唯有以革新求強。這些馬具看似細微,實則是決勝千裡的關鍵!"
三個月後,當十萬鐵騎全部換裝完畢時,整個長安為之震動。
騎兵在灞河之畔列陣演練,高橋馬鞍的剪影如黑色浪潮,馬蹄鐵叩擊地麵的節奏整齊劃一,恍若戰鼓轟鳴。
觀者無不心膽俱驚。
而此刻,在袁紹的鄴城與曹操的許昌,密探們將長安的異動快馬加鞭傳往兩地。
喜歡乘坐熱氣球去三國請大家收藏:()乘坐熱氣球去三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