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是朝廷在西北邊疆的重要戰略區域,不隻是涼州是絲綢之路的要衝,是抵禦羌胡侵擾的前線,更重要的是,涼州有整個大漢最的養馬地—武威郡。
武威乃是河西走廊的咽喉,這裡水草豐美,是最優秀的天然牧場。
自武帝時期,河西走廊被納入中原王朝版圖後,在河西走廊設立河西四郡:武威、張掖、酒泉、敦煌,並在此大規模發展養馬業,以對抗匈奴。
有漢一朝,在河西走廊設立養馬場數十所之多,巔峰時期所牧戰馬超30萬匹。
這其中的核心區域便是武威郡,著名的“涼州大馬”就是產自這個地方。
涼州大馬是以西域大宛馬與本地馬配種,培育出的耐力更強、速度更快的戰馬,當時人稱:涼州大馬,橫行天下。
昔日董卓麾下的西涼鐵騎,之所以能夠打的關東聯軍抬不起頭,就是倚仗著涼州馬場產出的涼州大馬。
劉浪之所以這麼著急的掃平西涼,除了為關中謀求穩定的大後方和充足的戰略空間外,涼州馬場產出的涼州大馬,也讓劉浪垂涎三尺。
涼州本為胡漢雜居之地,隨著朝廷沒落,胡人逐漸興盛,涼州本地的漢人生息更加艱難,那些原來屬於漢朝的馬場,也大多都被胡人占據。
劉浪掃平涼州各郡之後,從胡人手中掠得馬匹超過五十萬之多,剔除出一些用來拉車的駑馬和老弱病殘,優質的戰馬也有二三十萬匹。
這些馬有的脖頸粗壯,適合披掛重甲;有的四肢修長,善長途奔襲。它們全都繼承了涼州大馬一貫的優良血統,嘶鳴聲中帶著塞外的豪邁。
有了充足的馬匹供應,加上朝廷輸送的糧草,劉浪就在西涼大肆招兵買馬。
涼州是邊塞苦寒之地,風沙侵襲土地貧瘠,百姓求生本就艱難,還要與胡人爭奪一線生機,民風愈加彪悍,人人悍不畏死,實在是上上的兵源之地。
隻是以往占據西涼的諸侯,困於糧草不足,難以豢養這麼多的軍隊,是以軍隊總有上限,多則能養七八萬,少則養萬餘人。
可劉浪沒有這個顧忌,而且關中如今也是地廣人稀,急需人手開發關中,自然是多多益善。
劉浪命各郡張貼告示:凡入伍者,家中賜關中良田二十畝以為安家之資,凡軍中家眷,皆可遷入關中,由朝廷統一配發農耕用具!
消息傳開,整個涼州震動。
邊塞苦寒之地,百姓本就以騎射為生,為了一口飽飯與安身立命之所,無數精壯漢子跨上戰馬,腰間彆著簡陋的彎刀,湧向漢軍營地。
這些人整日與天地爭命,與胡人廝殺,各個弓馬嫻熟,隻要配齊裝備,稍加訓練,就是一支精銳騎兵。
三日之內,募兵七萬有餘。
不是劉浪養不起更多的軍隊,而是涼州人口本就不多,有些已經被韓遂、成宜等人拉了壯丁,早就已經投降了朝廷,民間也沒有更多的人口了。
為了保證公平,那些跟隨成宜一起投靠朝廷的,劉浪除了每人二十畝良田之外,還另有十畝地的賞賜,這些土地,由劉浪上表天子,全都免去三年稅收,當做朝廷的獎賞。
後來投降反正的韓遂等人的部下士兵,則一律按照新兵待遇,賜良田二十畝,家眷一律遷徙至關中。但沒有免稅三年的優待。
來時朝廷的主力大軍,不過數萬之眾。其中大多還是無馬步兵。
回去的時候,步兵也有馬了。
連受降的同月氏胡等胡人義從軍,除去調撥給關羽留守西涼的六萬大軍,馬步大軍還有十三萬眾。
對外發動掠奪戰爭,果然是壯大自身最快的方法,沒有之一。
隻是掃平了一個窮鄉僻壤的涼州,就讓朝廷一波肥。
要是能拿下號稱天府之國的益州,以益州的人口基數,再加上益州這麼多年的庫存,朝廷能拉起多少軍隊?
不敢想,真的不敢想。
……
建安六年深秋,關中平原上,十三萬大軍如同赤色洪流滾滾東進。
旌旗蔽日,馬蹄踏碎滿地霜華,七萬新征的涼州鐵騎甲胄鋥亮,胯下的涼州大馬昂首嘶鳴,揚起的鬃毛在風中如黑色火焰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