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戰爭勝負的因素有很多。
天時、地利、軍心、士氣、糧草、裝備等等等等。
有些戰爭的勝負手,甚至都不在戰場上。
南宋嶽飛嶽王爺的北伐為何會失敗?還不是因為後院起火,當時的朝廷不給力。
上黨之戰的勝負,其實也不在上黨。
就算馬超張飛打贏了胡人又能怎樣?
晉陽的高乾,已經在太原和上黨交界之處——銅鞮,陳兵十萬。
擺明了是要等雙方分出生死後,再來坐收漁利。
從銅鞮沿著濁漳河河穀南下,經襄垣過潞縣,頃刻間便能直達上黨城下。
徐庶早就看清上黨的局勢,知道上黨的勝負手不在於上黨,而在於河北的袁紹和關中的長安朝廷,還有中原的曹操。
曹操這次也出兵了。
不論袁紹和曹操是否結盟,在曹操已經出兵的情況下,都應該把曹操列為決定勝負的因素之一。
如今朝廷說是擁兵二十萬,可隨著朝廷目前占據的地盤越來越大,各處用兵的地方也越來越多。
如今曹操已經出兵,那長安就必須留下足夠的兵力,以防備曹軍突襲潼關之時,有足夠的兵力支援潼關。
袁紹驅狼吞虎,想要借胡人之手,驅逐馬超張飛,自然已經做好了萬全之策,這其中恐怕就包含了朝廷出兵支援的情況。
可朝廷的大軍,剛剛伐蜀失利,數年來囤積的糧草輜重,被曹操這個老六一把火燒了個精光。
糧草不濟的情況下,要出兵支援上黨,風險實在太高。
按說朝廷養兵二十萬,平日裡不見缺少糧草。怎麼一到了大軍出征的時候,就總是糧草不濟了呢?
因為平時糧草的靡費與戰時不可同日而語。
平日裡,大軍不過三日一小操,五日一大操,這還是精銳,地方上的普通士卒,可能半個月才操練一次。
不操練的時候,一日兩頓飯。糧食緊張的時候,粥稀一點也沒關係,反正吃飽了就回去躺屍。
即便操練之日,也不是全天都在活動,也隻是操練一個上午。
這樣一來,耗費的糧草自然很少。
可戰時不一樣,古代行軍大多靠兩條腿,不給士兵們吃飽,連行軍都走不動,更彆說上陣殺敵了,吃不飽肚子,身上沒勁,上陣殺敵那就是純純的送人頭。
再加上戰時,還需要運送糧草,這糧草一般都是民夫運送,民夫可以征召,免費幫你運輸,但你總得管人吃飯吧。
本來行軍的時候,士兵就比平時吃的多,再加上民夫的口糧,運輸糧草時的損耗,所以戰時糧草耗費比平時要多十倍不止。
這樣一來,本來夠用的糧食,一到打仗的時候,自然就不夠用了。
從謀士的身份來說,因為種種原因,徐庶建議放棄上黨郡,暫時收縮兵力,把拳頭收回來,才能更加有力的打出去,才是明智之舉。
但這世間之事,卻不能這麼算。
若是割據一地的軍閥,這麼做無可厚非。
但朝廷既然號稱天下共主,那上黨乃至並州的百姓,自然也是朝廷的子民。
如今子民被胡人蹂躪,身為天下之主的朝廷,如果不去救援,將會大失民心人望。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天子的身份有利有弊。
既然你天子是天下共主,大家也都承認你的身份,那你就得承擔起守護天下百姓的責任。
否則與割據的軍閥何異呢?
長阪坡之戰,劉備為何不願意拋棄百姓,獨自過江?
是他不怕死嗎?
肯定不是,否則他乾嘛要逃?
是他太迂腐嗎?
也不是,否則他就不會謀劃逃出許昌,招兵買馬,一心跟曹操乾到底了。
那就是劉備的聖母心泛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