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之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趙國國力大增,一舉掃平了林胡、樓凡等胡人部落。
為了穩固新占領的地盤,趙武靈王修建長城關隘,遷民移邊,增設雁門、雲中、代郡。
號稱‘九賽第一關’的雁門關,就在雁門郡。
一座雁門關,半部華夏史。
雁門關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群峰挺拔,依山傍險。自建成之日起,就是鎮守邊關的咽喉之地,其後兩千年,更是成為中原抵禦北方胡人南下的天塹。
戰國名將李牧就經常活躍在雁門關抗擊匈奴的第一線。
西漢的李廣就是雁門太守,依靠雁門關抵禦匈奴多年。而後衛青、霍去病也多次從雁門出兵,北上討伐匈奴。
後來雁門關更是成為宋遼相峙的主戰場,楊家將的故事大多發生在雁門關。
還有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影響了喬峰一生的雁門關之戰。
今日,雁門關,又要抒寫新的曆史。
……
雁門關的校場之上,玄色大纛迎風招展。
碩大的‘劉’字金紋在烈日下熠熠生輝。
五萬將士身披玄甲,列陣如林,長槍如林密匝匝直指蒼穹,鐵甲寒光映照著將士們堅毅的麵龐。
今日出了雁門關,四周就都是敵人,劉浪要做最後的戰前動員。
即便此時烈日當空,他依舊身著玄鐵重鎧,頭戴鋼盔,腰間橫刀,登上三丈高台。
聲若洪鐘:“諸位!昔日我大漢鐵騎縱橫漠北,封狼居胥。後胡人趁漢室衰微,蠶食四郡沃土,屠戮我同胞!
以至於今日胡人竟敢精銳儘出,圍我上黨。然上黨城有馬超、張飛、趙雲三員虎將固守,固若金湯;胡虜老巢卻空虛如篩!此天賜良機,吾等當踏破胡塵,複我漢家故土!"
隨著三通戰鼓震天響起,五萬大軍如黑色洪流,沿著雁門關古道浩蕩北進。前鋒兩千輕騎,如離弦之箭疾馳開路;八千步兵手持丈八長戈緊隨其後,步伐整齊劃一,每一步都似要踏碎大地。
劉浪親率的兩萬精銳弓弩手、器械兵居中,推著投石機、床弩、大車等重型裝備,以做攻城之用。
兩翼則是上萬的精銳鐵騎,戰馬昂首嘶鳴,馬蹄聲如悶雷滾動,護持大軍兩翼,以防敵人衝擊步兵軍陣。
雁門關巍峨聳立,關樓之上"漢"字大旗獵獵作響。
劉浪駐馬關前,遙望關外茫茫草原,對眾將道:“過此關,便是胡虜盤踞的四郡之地。我軍務必速戰速決,趁其主力未返,一舉收複失地!”
言罷,大手一揮,大軍魚貫出關,向著胡人腹地迅猛突進。
塞外草原,狂風呼嘯。漢軍所到之處,煙塵蔽日。
探馬飛報不斷傳來,劉浪依據情報,精準調整行軍路線。
他深知,此戰貴在一個‘快’字,必須搶在胡人察覺之前,對四郡發起突襲。
當漢軍如神兵天降般出現在定襄郡城下時,守城的胡人守軍驚慌失措,壓根沒機會組織起像樣的抵抗,瞬間便在漢軍的強弩和投石機的強大攻勢下土崩瓦解。
首戰告捷,漢軍士氣大振。
眼看胡人根本來不及反應,奇襲效果如此之好。
兵貴神速之下,劉浪決定分兵兩路。
一路直取雲中郡,一路由自己親自統領,繞過雲中,奔襲五原郡。
在此之前,胡人被漢人按在地上暴打了幾百年,又不善於守城,主力也不在城中。而且定襄郡又在一日之間,就被漢軍攻克。
在這麼多層“buff”的疊加之下,與定襄郡接壤的雲中郡,守將聽聞漢軍來勢洶洶,竟直接棄城而逃,漢軍不費一兵一卒便收複此城。
而五原郡之戰則異常慘烈。
五原郡為南匈奴的所占,南匈奴漢化日久,仗著從漢人手中學了點守城的皮毛,意圖憑借堅固城牆負隅頑抗。
劉浪哪能慣著他們?
三萬漢軍旌旗蔽空,戈矛如林,直接將這座胡漢交鋒的邊陲重鎮圍得水泄不通。
五原城頭,匈奴左賢王劉豹親自坐鎮,他率領族中僅剩的萬餘精兵據守城牆,一麵征召族中的青壯一同守城,一麵派人飛馬前去上黨求援。
城頭上滾木礌石、沸油箭矢早已備妥,城垛間密密麻麻的皮盾後,藏著無數張緊繃的角弓。
“漢人想奪回五原郡?除非踏過我們的屍體!”劉豹的咆哮在城頭回蕩,激起匈奴人此起彼伏的狼嚎般的呐喊。
劉浪望著城頭叫囂的胡人,神色冷峻如鐵。
五原作為河套平原的咽喉要地,是胡人控製朔方等郡的核心據點,此番若不能速戰速決,一旦胡人援軍趕到,隻怕局勢將急轉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