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法正與張鬆一同前往成都府衙。
此時府衙外已聚集了不少前來獻策的士人,經侍從通報後,二人被引入內堂,見到了正與徐庶議事的劉浪。
法正、張鬆上前躬身行禮:“益州末吏法正、張鬆,拜見大將軍!聞將軍張榜招賢,願獻治蜀之策,望能為漢室安定益州儘綿薄之力。”
劉浪見二人前來,心中早有預料。
他此前便從細作口中得知,法正、張鬆乃益州少有的有識之士,且對劉璋不滿,如今見二人主動獻策,當即笑道:“二位乃益州賢才,今日肯來,實乃益州之幸。不必多禮,快請坐,且說說你二人有何治蜀良策。”
法正謝座後,目光掃過堂內眾人,緩緩開口:“將軍,蜀地新定,民心未穩,吏治待興,若想長治久安,需從三方麵著手。其一,當整頓吏治,篩選郡縣長官。”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劉璋治蜀多年,所用官吏多有冗雜,或為士族子弟,無才無德卻身居高位;或為貪腐之輩,搜刮民脂民膏,致使百姓怨聲載道。
如今大將軍當派心腹重臣前往各州郡,考核現任官員:若為官清廉、政績顯著者,可留任原職,甚至酌情提拔;若貪贓枉法、屍位素餐者,當即罷黜,永不錄用。如此既能肅清吏治,又能讓百姓看到朝廷革新的決心,穩定民心。”
劉浪聞言,微微點頭,示意法正繼續。法正又道:“其二,當廣納本土人才,委以重任。蜀地素有‘天府之國’之稱,不僅物產豐饒,亦藏龍臥虎。
既有精通農事、能勸課農桑者,也有熟悉地理、可治理水利者,更有勇武善戰、能鎮守一方者。
此前這些人才多被埋沒,或因出身寒微不得重用,或因不願依附士族而隱居鄉野。
朝廷當頒布詔令,命各州郡官吏尋訪本地賢才,無論出身、門第,隻要有真才實學,便舉薦至成都,經考核後授以官職。
如此一來,既能充實朝廷官吏隊伍,又能讓益州本土人才感受到被重視,從而真心歸附,為治蜀助力。”
徐庶在旁補充道:“孝直此言極是。益州本土士族勢力龐大,若能吸納其內部賢才入朝,亦可緩和朝廷與本土士族的矛盾,減少治蜀阻力。”
劉浪深以為然,又問:“那第三策呢?”
法正眼中閃過一絲銳利,語氣愈發鄭重:“其三,當輕徭薄賦,安撫民生。劉璋治蜀時,為維持軍需與奢靡生活,對百姓課以重稅,又頻繁征發徭役,致使民力凋敝。
如今漢軍雖定益州,卻也需休養生息。當減輕百姓賦稅,廢除劉璋時期的苛捐雜稅;同時減少徭役征發,讓百姓能安心耕作。
此外,蜀地多水患,可組織百姓修繕水利設施,如整治都江堰、疏通河道,既能防災減災,又能灌溉農田,增加糧食產量。百姓安居樂業,方能從根本上確保蜀地安定。”
張鬆亦在旁補充:“孝直所言三策,皆切中蜀地要害。此外,還需規範鹽鐵專營,蜀地鹽鐵資源豐富,此前多被士族豪強壟斷,朝廷當收回鹽鐵經營權,設官管理,既可增加財政收入,又能防止豪強借此壯大勢力,威脅朝廷統治。”
成都府衙的議事堂內,燭火通明,空氣中還殘留著墨香。
劉浪手持法正獻上的治蜀三策,反複研讀,眉宇間的沉吟漸漸化為舒展。
這三策既切中益州吏治混亂、人才埋沒、民生凋敝的要害,又兼具可行性與長遠性,正是他此刻安定蜀地最急需的良謀。
待法正、張鬆二人話音落定,劉浪當即拍案定論:“孝直此三策,乃安蜀之根本;子喬張鬆字)補充的鹽鐵專營之議,亦為點睛之筆。我意已決,全數采納!”
話音剛落,劉浪便看向張鬆,語氣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與信任:“子喬,你久在益州為官,熟悉本地吏治與士族情況,又深諳鹽鐵、水利諸事。
今任命你為益州彆駕,總領益州安定事宜。整頓地方政務、協調郡縣關係、督辦鹽鐵專營與水利修繕,皆由你統籌負責。所需吏員,可從原益州府衙中篩選賢能者調用;若有阻礙,可持我令牌便宜行事。”
張鬆聞言,心中又驚又喜。他深知益州彆駕一職的分量。彆駕乃州牧佐官,雖無州牧之名,卻掌州中實權,總領眾事,相當於益州的“常務副手”。
更重要的是,益州牧一職需經天子批準、朝廷委派,劉浪雖掌控益州,卻暫未得朝廷正式任命,而彆駕之職,作為軍中主帥的劉浪有權直接委任,這份信任與托付,讓張鬆瞬間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器重。
他當即起身,躬身行禮,語氣堅定:“張鬆謝大將軍信任!必竭儘所能,整頓益州政務,不負將軍所托,助益州早日安定!”
劉浪微微點頭,目光轉而落在法正身上。相較於張鬆的熟稔實務,法正的戰略眼光與謀劃能力更讓劉浪看重。
此前法正提出的“整頓吏治、廣納人才、輕徭薄賦”三策,不僅著眼當下,更兼顧長遠,顯露出遠超一般地方官吏的全局視野。是以劉浪並未急於給法正安排具體官職,而是對眾人道:“諸位先退下,我與孝直再議些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待徐庶、張鬆等人離開議事堂,劉浪請法正坐下,親手為他斟上一杯熱茶,笑道:“孝直,方才你獻的三策,多是治蜀實務,可見孝直果有大才。如今我還想聽聽你對天下局勢的看法。如今漢室定關中、取巴蜀,下一步當如何應對曹操、袁熙?”
法正捧著茶盞,心中暗自感慨劉浪的雄才大略。
多數諸侯拿下一地後,往往先沉迷於眼前的安穩,而劉浪剛定益州,便已著眼天下,這份格局絕非劉璋、劉表之流可比。
他沉吟片刻,緩緩開口:“大將軍,如今北方三足鼎立,漢室據關、巴之地,曹操擁兗、豫、青、徐,袁熙守冀、幽二州。
漢室雖新定巴蜀,實力大增,卻也需警惕‘二虎競食’之局。曹操與袁熙雖有舊怨,但若見漢室勢大,恐會暫時聯手,共同製衡我軍。”
“是以,下一步當分兩步走:其一,穩固巴蜀根基,依此前三策,儘快讓益州休養生息,恢複生產,將巴蜀變為漢室的‘糧倉’與‘兵源地’;
其二,結好荊州劉表。劉表雖無進取之心,卻據有荊襄七郡,若能與他結盟,既可牽製曹操南下,又能阻擋江東孫策西進,為漢室爭取發展時間。待巴蜀穩固、聯盟達成,再徐圖中原,方為上策。”
劉浪聽得連連點頭,心中對法正的賞識又深了幾分。
這番分析,與他先前和徐庶的謀劃不謀而合,卻更添了對荊州、江東局勢的考量,可見法正不僅善治地方,更善謀天下。
他放下茶盞,語氣鄭重:“孝直,你既有經天緯地之才,又懂戰略謀劃,不宜隻任地方之職。今拜你為軍師中郎將,隨我左右,參與軍機要務,凡軍中戰略製定、將帥任免建議、諸侯外交謀劃,皆可與徐庶軍師共同商議,為我出謀劃策。”
“軍師中郎將”一職,乃劉浪參照漢軍軍製新設,雖無“軍師”之名,卻有“軍師”之實,專掌戰略謀劃,地位僅次於徐庶。法正沒想到劉浪竟會如此重用自己,讓他直接參與核心軍機,當即起身,對劉浪深施一禮,眼中滿是感激與堅定:“末將法正,謝大將軍知遇之恩!從今往後,必殫精竭慮,為漢室複興、為大將軍平定天下,鞠躬儘瘁,死而後已!”
次日,劉浪在成都府衙前舉行授職儀式,正式宣布對張鬆、法正的任命。消息傳開,益州上下震動。
原益州官吏見劉浪不拘一格,重用本土賢才,皆安心履職;隱居鄉野的士人見法正、張鬆得到重用,也紛紛前往府衙獻策,願為安定益州效力;普通百姓則因張鬆負責水利、賦稅之事,期待著生活能早日改善。
短短數日,非隻成都一地,整個益州的吏治、民生便有了初步改觀,而劉浪通過任命張鬆、法正,不僅獲得了治理益州的得力助手,更贏得了益州本土勢力的信任與歸附。
喜歡乘坐熱氣球去三國請大家收藏:()乘坐熱氣球去三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