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鬥劍_綜武:劍出華山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225章 鬥劍(1 / 2)

九月十二日的早上。

施宗義獨自一人前往中條山。

之所以延誤了這麼久的時間才開始出發,是為了鑄造幾柄新的寶劍。

確切的說一共是三柄沒有開鋒的隕鐵寶劍。

第一柄隕鐵寶劍的重量為十斤。

第二柄隕鐵寶劍的重量為三十斤。

第三柄隕鐵寶劍的重量為五十斤。

施宗義的木蛟劍太鋒利了,而且吸收了血液之後會變成暗紅色的特性也容易嚇到彆人。

上次“對戰”湯英鶚的時候,施宗義才忽然之間發現了這個問題。

幸好當時人員很多場麵很混亂,施宗義打完收功也及時的還劍歸鞘,所以並沒有人發現木蛟劍的特異之處。

那一次“對戰”施宗義其實打的有點兒心累,因為那個時候他得小心注意著不要傷到了湯英鶚的要害。

還要小心注意著讓木蛟劍避免與湯英鶚的兵器碰撞,否則極度鋒利的木蛟劍肯定會把對方的兵器削斷。

之後施宗義也得出了一個結論:

木蛟劍隻適合於殺人,與真正的敵人乾架的時候使用木蛟劍最爽了。

以木蛟劍的鋒利程度,完全可以把敵人的肉身和敵人的兵器一起削。

想切片就切片,想斬斷就斬斷,可以無所顧忌的放手大乾。

當初施宗義追殺倭寇的時候就是這樣的情況,那些倭寇都是擦著即死碰著即亡。

但是平時比武切磋的話,就不太適合使用木蛟劍了,因為這種神兵利器的破壞力太過於強大。

木蛟劍削鐵如泥鋒芒畢露,無論是肉體凡胎還是精鋼寶劍,都經不起它的切削。

而施宗義去找封不平,並不是為了殺人,隻是想要和封不平“說說心裡話”,讓他回頭是岸回歸華山而已。

所以施宗義找到了蟠桃秘境鑄造工坊的鐵大浪,定製了三柄隕鐵寶劍。

這次施宗義定製的隕鐵寶劍不需要多麼精美華麗,並且還不用開鋒,所以速度也比較快。

三柄新的寶劍之中,施宗義最合用的是重量為三十斤的那柄。

至於重量為十斤的和五十斤的隕鐵寶劍,施宗義是用來練習劍法的。

十斤的寶劍用來練習“舉輕若重”。

而五十斤的寶劍則是用來練習“舉重若輕”。

這兩種練習方式都能夠打破自身力量的平衡,迫使練習者不由自主的去提高對於自身力量的掌控度。

兩種方式對於施宗義的劍法提升都非常有益,練習到了最後可以達到“輕重由心如臂使指”的完美掌控程度。

到了那個時候,施宗義的劍法水平也可以再度提升一大截。

他的劍法將會變得更加圓轉如意,收放自如,遊刃有餘。

……

九月十三日的中午,施宗義就到達了中條山。

其實中條山距離華山也不太遠,隻有三百多裡。

想必封不平也是常常想著要回歸華山派,所以舍不得跑太遠了。

既然封不平的心裡麵如此的戀戀不舍。

現在急公好義的施宗義,就是大老遠跑過來幫助他回歸華山派的大好人了。

施宗義的計劃是:

先不表明身份,以《獨孤九劍》對戰封不平的《狂風快劍》,稱量一下封不平的武功水準。

之後再單獨和封不平“說說心裡話”,就可以帶著他們三個人回歸華山派了。

因為成不憂和叢不棄都是封不平的小迷弟,所以施宗義也隻需要搞定封不平就可以了。

施宗義全力展開《淩波微步》滿山跑,沒過多久就發現了一個正在練習劍法的中年人。

施宗義二話不說,從儲物空間裡麵拿出了三十斤重量沒有開鋒的隕鐵鈍劍,衝了上去直接開乾。

那人練習著一套速度飛快的劍法呼呼呼的聲勢可不小,正在自我陶醉感覺良好。

忽然發現自己麵前多了一個人,還拿著一柄沒開鋒的鈍劍直接攻了過來。

“什……”

他下意識的想要詢問一下卻已經來不及了,因為施宗義的鈍劍閃電一般遞到了他的脖子邊。

“當!”他連忙舉劍招架。

而接下來他都是忙得不可開交,因為施宗義的劍招已經連綿不絕的遞了過來。

“當當當當當……唰!”

才交手了十來招,感覺到有彆的人過來了,於是施宗義使了一個巧勁,就把對方的寶劍震的脫手飛了出去。

那個中年人大吃了一驚,連忙運轉輕功退開了七八米遠的距離。

與另外兩個剛剛趕過來的中年人站到了一起,一人在前,兩人在後,滿是防備的看著施宗義。

那個剛剛趕過來,卻站在了最前麵的中年人,大約就是封不平了。

“封師兄小心,對方劍法高超,而且一句話還沒說就打個不停!”

果然,那站在最前麵的人就是封不平。

“成師弟,你有沒有受傷?”

雖然沒有看到什麼傷口,但是封不平還是關心的問了一句。

“倒是沒有受傷,可是我的寶劍……”

成不憂說到一半就呐呐無言了,臉上也是變得通紅通紅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因為成不憂此時也發現了施宗義非常的年輕,卻打的他毫無還手之力。

而挨打之前他還正在喜滋滋的自我感覺良好呢。

施宗義發現他們三個人麵對著一個陌生的“敵人”,卻在那裡一個勁兒的嘀嘀咕咕。


最新小说: 我在霸總世界當胃病醫生 高考落榜?我眾籌開創最高學府! 開局覺醒無敵劍氣,我殺瘋萬界! 亂世龍淵:青銅羅盤震三國 NBA:執教勇士,鄧肯感到不安 大師補習班 京夜婚動 晚年大帝,我能進入洪荒世界 誰把這老登弄來當班主任的? 重生朱標,我才是明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