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
十一月十七日的清晨,原本安靜的望海城忽然被連續而沉重的鼓聲驚醒。
山雨欲來風滿樓,望海城中戰雲稠。
遠方,韃子的主力部隊已經開始進軍,四萬五千人的大軍如同烏雲一般緩緩地逼近了望海城。
韃子們的主力部隊之所以來得這麼晚,是因為他們需要重新籌措與運送糧草物資。
韃子們的五千先鋒軍剛剛進入望海城就全軍覆沒的消息自然是瞞不住的。
而這個意外情況也是狠狠的給了韃子們當頭一棒,對於他們的打擊不啻於“五雷轟頂”!
因為,既然先鋒軍是在望海城裡麵陷落的,那也就意味著望海城和造船廠統統已經失守了。
這樣一來,連帶著望海城裡麵提前儲備的足夠供應幾萬軍隊的糧草物資和那些裝備、那些海船也都跟著陷落了吖。
意思也就是說——韃子們的主力部隊還沒來得及踏入戰場,甚至還看不見皮島水寨的模樣。
就已經麵臨著沒有武器替換、沒有海船乘坐以及沒有東西吃,可能要受凍挨餓的情況。
最後,韃子們也是無可奈何,隻能是咬牙切齒地麵對慘淡而又嚴酷的現實。
他們在半路上滯留了幾天時間,聯係老巢那邊籌措和運送了一些糧草緊急支援。
並且現在韃子們各個都是心急如焚、求戰心切。
因為,緊急支援的糧草也是非常有限的,大約隻夠他們人吃馬嚼消耗十來天的時間……
走在主力部隊最前麵的是韃子騎兵,他們各個身披銀亮的鎧甲,騎著剽悍的戰馬。
這次韃子們的主要戰略目標是皮島,作戰環境是島嶼地形,與陸地作戰有所不同。
騎兵的優勢受到了極大的限製,所以這次韃子們派遣的騎兵人數隻有八千左右。
步兵數量則是相對較多,達到了三萬七千人的規模,不過其中有五千人是輔兵。
畢竟從戰鬥的實際需求來看,皮島戰役需要大量的士兵進行登陸作戰,以及灘頭爭奪等等。
另外在島嶼上的街巷戰鬥之中,也是更加依賴於步兵的作戰能力。
而騎兵在島嶼地形上施展的空間非常有限,更多的時候是起到輔助作用。
比如在部分開闊區域進行快速機動的迂回包抄以及沿路追擊敵人等等。
無數的旗幟在風中獵獵作響,那些旗幟都是藍色旗麵鑲紅色邊,圖案以龜紋為主。
從這些旗幟的樣式可以看出,這次前來望海城的韃子主力部隊隸屬於鑲藍旗。
鑲藍旗的部屬來源較為複雜,多由一些擅長水戰或熟悉遼東沿海地形的本地士兵組成。
皮島是一座海島,作戰環境比較特殊,正好需要熟悉水上作戰和登島作戰的部隊。
而鑲藍旗在過往作戰中積累了一定的水域作戰經驗,能夠更好地適應島嶼作戰的特殊要求。
但是韃子們並沒有準備任何的攻城器械。
因為在開拔之前,老巢那邊並沒有任何一個韃子能夠未卜先知:
這個望海城,早已不是他們家的了。
……
城內,高達八丈的鼓樓之上,一名威猛魁梧的鼓手正神情凝重的敲捶著一麵大鼓。
這是一位力量充沛、乾勁十足的鼓手,他的名字叫做——血影真君。
他的雙手緊緊地攥著兩根半米多長的硬木鼓槌,鼓槌表麵被打磨得非常光滑卻又不失紋理。
圓潤的槌頭猶如一顆飽經錘煉的鐵石,它是用特殊的硬質材料包裹而成,顯得緊密而又厚實。
醇厚飽滿的鼓聲仿佛能夠喚醒人們內心深處沉睡的力量,每一次敲擊都似雷霆轟鳴,威震四方。
沉重的大鼓不斷的發出“咚咚咚……”震人心魄的響聲,激昂的鼓聲傳遍了城內每一個角落。
這是望海城的戰士們迎接戰鬥的號角。
為數不多的老百姓們聽到了鼓聲之後,臉上不免露出了緊張之色,但他們也很快便行動了起來。
男人們各個拿起早已準備好的武器,有長矛,有大刀,有梭鏢,還有土銃以及弓箭等等。
他們匆匆忙忙的向著望海城的城牆跑去,準備協助忠義武館的小夥伴守衛城池。
女人們則是趕忙將家中的門窗緊閉,將孩子們緊緊的護在懷裡,躲進了屋內最安全的角落之中。
其實施宗義早已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根本不指望這些老百姓們提供什麼戰力支援。
不過他也不會隨意的去打擊這些老百姓們主動參戰的積極性和一片熱忱。
畢竟望海城是一座邊關城市,這裡的老百姓們多積累一點兒應對戰爭的經驗也是好事兒。
可以在將來的生活中知曉進退、有備無患。
城牆之上,忠義武館的各個小夥伴們早已經全副武裝、各就各位、嚴陣以待。
施宗義將各個人員合理的分配到了城門、城牆等等關鍵部位,尤其加強了對城門的防守。
因為城門一般而言是敵人進攻的重點目標。
所以施宗義在城門內側已經設置了塞門刀車等等障礙物,以防止敵人破門而入。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