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日報》正以極為驚人的速度改變著明國疆域之內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
成為了施宗義應對“小冰川”,將危機轉化為發展契機,推行新變革,發布新政令。
以及凝聚民心的重要工具。
……
番薯、土豆和玉米等作物原產於美洲,距離明國非常遙遠。
六十多年以前,鄭和下西洋的時候也沒有帶回番薯、玉米和土豆。
鄭和的船隊雖然已經到達了東南亞、南亞、西亞、東非等地區,但並未抵達美洲。
他們船隊航行的路線之中,與美洲最近的距離差不多還有五千公裡左右。
而蕎麥就好辦得多了,因為神州大地亦是蕎麥的起源中心之一。
在明國疆域之內的一些地區如:陝西、甘肅、山西等地皆有種植。
明國朝堂可以安排人員直接在這些地方尋找蕎麥種苗、改良品質、擴大種植規模。
不過,為了保證種苗的數量和質量,也可考慮從周邊有種植蕎麥的國家和地區引進一部分。
……
弘治十年暮春。
文華殿燭火搖曳,一張長約丈二、寬近八尺的嶄新世界輿圖鋪滿了整個龍案。
厚重的宣紙泛著新墨特有的烏潤光澤,邊緣以金線勾勒海浪紋。
整張輿圖展開後非常寬闊,幾乎占據了整個龍案。
弘治皇帝需微微前傾才能看清美洲大陸南端標注的火地島南端岬角細節。
輿圖上麵,大西洋彼岸的美洲大陸輪廓清晰,標注著密密麻麻的經緯度與港口符號。
——這是施宗義耗時耗力,在鄭和下西洋古圖基礎上,結合現代地理知識修正完善的成果。
這個“世界地圖”,已經非常接近現代社會的版本了,堪稱這個時代最為精確的全球海圖。
“陛下,哥倫布已經開辟美洲航線四年了,但是歐洲人尚未深入美洲的腹地。”
——為了便於溝通,施宗義乾脆把整個世界的大致情況都和霓裳公主、弘治皇帝說了一下。
並且,他正在著手雕刻製作一個“地球儀”,是在一截三人合抱的大木頭上麵雕刻。
因為施宗義隻是業餘時間隨意的雕刻一下,所以那個“地球儀”還隻完成了十分之一。
施宗義用一個“指揮棒”在輿圖上的加勒比海地帶虛畫了一個圈:
“如今,番薯、玉米、土豆等作物仍未被係統性地開發、傳播,此乃天賜良機也!”
弘治皇帝凝視著輿圖上完全陌生的大陸,眉頭緊鎖:
“先生所言極是,但是鄭和之後又有何人能擔此重任?船隊又如何抵達萬裡之外?”
對於這些事情施宗義早有籌謀,他不疾不徐地沉聲說道:
“臣以為,對於這個事情,咱們可以三管齊下。”
他指向輿圖上曲曲折折的航線:
“其一,派遣出一支精銳船隊潛伏在大西洋,截擊往來的商船。”
“這樣做雖然有一定的風險,但是如果順利得手的話就可以迅速地獲取作物樣本。”
“這個任務非常重要,必須膽色過人的大將才能勝任,臣舉薦福建衛所遊擊將軍陳海。”
“陳海出身漁家,熟稔南洋航道,去年更是率領船隊擊潰過倭寇,兼具航海經驗與作戰謀略。”
——有了暗部精英的“天羅地網”監察天下,施宗義對於明國疆域之內的許多事情都了如指掌。
“其二,咱們還可以組建遠航船隊直抵美洲境內。”
施宗義順手鋪開了輿圖邊角的造船圖紙:
“初步的遠航方案為:以鄭和寶船為藍本改良船體,加裝新式龍骨與可調節的風帆。”
“此行程需要精準導航,臣擬調欽天監博士林宇隨行,他精研天文曆法,能以星辰定位。”
“另外,鴻臚寺少卿王瑞通番語、善周旋,可以應對原住民與歐洲殖民者。”
“而其中最為重要的,還是第三條路……”
施宗義指著輿圖上麵未被歐洲人標記的美洲東海岸地域:
“咱們還可以利用原住民貿易網絡,以瓷器、鐵器、絲綢等商品作為敲門磚,沿著港口深入內陸。”
“我已經找到了一個合適的人才:楊大牟家族世代都是以打魚為生,擅長和漁民周旋。”
“而林宇精通定位導航、王瑞足以順暢地溝通土著,如此三人協作、定能避開歐洲耳目。”
弘治皇帝眼睛閃亮、重重拍案叫絕:
“好、好、好!即刻通傳陳海、林宇、王瑞以及楊大牟等人進宮受封、商討遠航事宜!”
“另外還得催促工部加快造船,戶部籌備物資,欽天監協助繪製航海分圖……”
當夜,施宗義獨坐書房,摩挲著輿圖邊緣泛黃的鄭和古圖殘片。
紙上新舊筆跡交錯,恰似兩個時代的重疊:
——六十年前鄭和的驚世壯舉,即將在他手中續寫新篇。
窗外,夜風呼嘯,卻吹不散他眼底的熾熱。
這一次。
大明船隊將搶占先機。
趕在歐洲前麵帶回改變國運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