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七,晚上八點。
墨俵平原的夜幕被潮濕的霧氣浸染。
中心位置最大的營房之內,黃銅鎏金燭台明滅不定。
獸首銅盞中躍動的燭火,將三人的身影搖曳著投映在牛皮帳幕上。
施宗義身著玄色織金軟甲,斜倚在虎皮榻上,指節無意識地叩著扶手上的檀木紋路。
韓雪茹素手如蝶,動作嫻熟地為他敲肩捶背,行雲流水、力度適中、服務周到。
霓裳公主半跪在鎏金矮爐旁,玉腕翻轉間,琥珀色的酒液在銀壺中泛起漣漪。
蒸騰的酒香混著帳外雨霧的氣息,在暖融融的空氣中彌漫開來。
遠處悶雷聲裹挾著潮濕的海風,忽遠忽近、此起彼伏。
穿堂風驟然掠過,將案板上的《正義軍團戰報》掀起一角,露出底下琉球使臣的密信。
這已是本月第三次雷暴,密集的雨點砸在牛皮帳篷上,仿佛無數戰鼓在天際擂響。
施宗義抬眼望向牆壁上懸掛著的巨幅輿圖。
在明國疆域的周遭,十二個猩紅圓圈宛如衛星環繞。
它們分彆是:
東瀛、琉球、呂宋、滿剌加、暹羅、真臘、安南、占城、帖木兒、瓦剌、韃靼和朝鮮。
這些地圖上看似近在咫尺的地域,實則氣候迥異,暗藏玄機。
施宗義的右手邊放著一本《異域氣候考》,裡麵陳述著專業人士的分析:
——大陸性氣候區域穹蒼吝雨,朔暑交疊的溫差仿佛冰火交織。
——海洋性氣候地區大多時候溫潤如常,卻又暗藏著暴烈的台風天氣。
——季風性氣候則是雨熱同頻、風雲變幻,如同天地呼吸一般更迭循環。
這三類氣候的劃分,本質上由“海陸位置、緯度帶以及地形阻擋”三大因素決定。
其中,瓦剌、韃靼以及帖木兒都是大陸性氣候。
至於滿剌加,可以歸類於海洋性氣候。
而東瀛、琉球、呂宋、安南、占城、暹羅、真臘、朝鮮。
則屬於季風性氣候。
……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施宗義之前就沒有考慮周全,完全忽略了氣候方麵的各種問題。
從而導致“正義軍團”的清剿行動有所延誤,一共持續了五個多月方竟全功。
施宗義凝視著輿圖上麵被標記了“台風多發區域”的紅圈,心中若有所思。
事實證明。
台風肆虐的天氣對於戰局影響深遠,極大地拖累了“正義軍團”的征戰進度。
當然,台風的影響隻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對於“正義軍團”的第一次大規模剿匪行動,施宗義早已做出了明確指示:
清剿匪賊、搗毀窩點不過是手段,其核心目標在於通過實戰磨礪“正義軍團”。
讓這支軍隊在血與火的洗禮之中成長為一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鋼鐵之師。
為了進一步提升“正義軍團”的戰鬥力和協同作戰能力。
在清剿行動的過程中,施宗義讓軍團嘗試不同的戰陣和戰術應對各種複雜的戰鬥場景。
後期,他甚至讓東瀛玄武國的“炮灰”們實行“輪值”製度,輪番上陣實戰鍛煉。
畢竟,“正義軍團”的使命是統治明國周邊的十二個小國家,乃至征戰天下。
清剿東瀛地區的邪惡勢力隻是前期的熱身運動、準備工作而已。
如今東瀛海晏河清、煥然一新。
然而真正的征伐,才剛剛拉開帷幕。
不過,“正義軍團”現在得暫時歇一歇了。
——五個多月的連番惡戰,各個士卒們早已疲憊不堪,急需休整。
另外兵器、鎧甲都是磨損嚴重,海船也出現了多處破損,全都需要修理一番。
最不疲憊的,唯有施宗義。
因為他貌似啥也不用乾吖,每天都是悠閒自在。
除了修煉武功必須“親自動手”,其他的事兒都不用操心。
貼身侍女韓雪茹將一切安排得滴水不漏:
晨起時洗漱水的溫度分毫不差,膳食葷素搭配皆合口味。
就連榻上鋪的獸皮軟墊,都要根據當日濕度反複晾曬。
至於軍中瑣碎雜務,從士卒傷病到糧草調度,韓雪茹也是處理得井井有條。
而替補貼身侍女霓裳公主更是將戰報批閱之事承攬了下來。
霓裳公主先是仔細閱覽各種軍情,再加以提煉,然後簡明扼要地彙報給施宗義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