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三年的彭城,楚懷王熊心盯著地圖上項梁戰死的定陶,手心裡全是汗。項家軍的主力剛被章邯擊潰,這個曾經被項梁從牧羊圈裡拎出來的楚王,此刻終於嘗到了權力的滋味——他連夜將都城從盱台遷到彭城,把項羽和呂臣的軍隊收歸自己指揮,又封劉邦為武安侯,讓他帶著碭郡兵西進關中。表麵上是委以重任,實則是想讓這個沛縣來的“寬大長者”去啃秦軍這塊硬骨頭,而把項羽派去救趙,免得這個殺星留在身邊不好控製。
當項羽聽說懷王不讓他西進關中,氣得砸了帥帳裡的青銅燈。這個剛在巨鹿破釜沉舟的猛將,滿腦子都是為叔父項梁報仇,卻被懷王的老臣們潑了冷水:“項羽為人僄悍猾賊,所過之處雞犬不留,讓他入關隻會激起秦人的死戰。”老臣們沒說出口的是——項梁已死,若再讓項羽掌握西征軍,楚王室恐怕真要變成項家的傀儡了。
劉邦接到西進命令時,正在碭縣大營啃燒雞。他擦了擦嘴,心裡明鏡似的:懷王這是玩平衡術呢,把凶神惡煞的項羽支去河北,讓自己這個“長者”去收攬秦地民心。但他不在乎,反正自己從沛縣起兵就沒靠過貴族身份,靠的就是“約法三章”那套收買人心的把戲。他拍了拍蕭何的肩膀:“老蕭,咱這次西進,彆的不說,先把‘不屠城’的旗號豎起來,讓秦人知道咱和項羽那小子不一樣。”
當時的秦軍雖說在巨鹿被項羽打得元氣大傷,但關中仍是鐵板一塊。陳勝、項梁先後敗亡,讓諸侯們患上了“恐秦症”,誰都不想先入關送死。隻有項羽喊著“跟我殺進鹹陽”,可懷王和老臣們心裡清楚:項羽的暴脾氣,隻會讓秦人同仇敵愾。反觀劉邦,一路收編陳勝、項梁的散卒,走到哪兒都先貼告示“禁止搶百姓一針一線”,活脫脫一個“秦地解放者”的形象,這不就是現成的“仁義之師”嗎?
劉邦在高陽遇到酈食其時,正翹著腳讓侍女洗腳。這個六十歲的老儒生一進門就甩臉色:“您要是想滅秦,就不該這麼沒禮貌地見長者。”換作項羽,早把這老頭拖出去砍了,可劉邦立刻跳起來整理衣服,恭恭敬敬請酈食其上座——他太知道“士人”的嘴有多厲害,當年呂公相麵靠的是臉,現在打天下靠的是嘴。
酈食其果然沒讓他失望,獻上“襲陳留,得積粟”的計謀。劉邦一拍大腿:“就喜歡你這種辦實事的!”立刻封酈食其為廣野君,讓他弟弟酈商帶兵攻陳留。這一仗不僅得了秦軍的糧倉,更讓天下儒生知道:跟著劉沛公,既能吃飽飯,還能受尊重。後世有人說酈食其是賭徒,賭劉邦能成大事,其實劉邦又何嘗不是賭徒?他賭的是秦地百姓受夠了嚴刑峻法,賭的是自己比項羽更懂“人心比刀劍更硬”。
打到南陽宛城時,劉邦本想繞過堅城直奔鹹陽,張良卻拉住他:“您忘了項梁怎麼死的嗎?後方不穩就敢孤軍深入?”於是他玩了手“暗度陳倉”,夜裡悄悄繞回宛城,第二天清晨讓士兵換上秦軍旗幟,把城池圍了個水泄不通。南陽守將嚇得要自殺,門客陳恢卻翻牆來談條件:“您不是和諸侯約好了‘先入鹹陽者王’嗎?現在宛城百姓怕投降後被屠,才死守城池。您要是封郡守為侯,讓他繼續守城,其他城池聽說後肯定爭著開門投降。”
劉邦當場拍板:“就這麼辦!”不僅封南陽守為殷侯,還賞給陳恢千戶。這招“以秦治秦”太妙了,西進路上的城池聽說投降能保官保財,紛紛開城門迎沛公。後世讀史至此,總說劉邦善用權謀,卻不知這背後是他摸透了秦吏的心思——他們怕的不是換個主子,怕的是丟了飯碗和腦袋。
漢元年十月,劉邦的軍隊比項羽早兩個月抵達霸上。秦王子嬰坐著白馬拉的素車,脖子上係著繩子,捧著傳國玉璽投降時,諸將都喊著“殺了他祭旗”,劉邦卻擺擺手:“懷王派我來,就是因為我寬容。人家都投降了,再殺就是不祥。”這話半真半假,真的是他想立“仁德”人設,假的是他心裡清楚:殺了子嬰,秦地百姓隻會更恨他,不如留著這個“投降範本”,讓天下人看看他的胸襟。
他走進鹹陽宮,看著堆積如山的珍寶和花枝招展的宮女,喉嚨直發緊——當年在鹹陽當徭役時,連宮門都不敢多看一眼,現在卻能隨便逛皇帝的寢宮。樊噲和張良趕緊拉住他:“您是想做富家翁,還是想奪天下?”劉邦撓了撓頭,立刻下令封府庫、閉宮室,還軍霸上。這一退,退得太妙了——既顯示了對秦王室的尊重,又讓士兵們知道他誌在天下,不是來搶錢搶女人的流寇。
劉邦把秦地父老豪傑召集到霸上,說了段載入史冊的話:“鄉親們被秦的苛法折磨太久了,以後咱就三條規矩: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其他秦法全廢除!”看似簡單的三句話,卻戳中了秦人的痛點——秦朝的法律細如牛毛,說話不小心就可能被砍頭,現在劉邦一把火燒了法律竹簡,隻留三條底線,等於給秦人鬆了綁。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他還特意不讓百姓送牛羊酒食:“糧倉裡有的是糧食,不能讓大家破費。”這招“欲擒故縱”比項羽屠城高明太多——秦人一看,這沛公不搶不殺,還替他們省錢,哪像楚軍動不動就屠城?於是“唯恐沛公不為秦王”的呼聲傳遍關中,劉邦用最低的成本,買了最值錢的民心。
《史記》裡寫劉邦西進,用了“收陳王、項梁散卒”“遇彭越”“奪剛武侯軍”等細節,看似平淡,實則暗藏玄機——他一路收編殘兵,靠的不是武力碾壓,而是“長者”名聲。對比項羽“所過無不殘滅”,司馬遷用隱性的對比,點明了劉邦勝利的關鍵:得民心者得天下。
劉邦可能沒想到,他在霸上隨口說的三句話,竟成了漢初“無為而治”的先聲。蕭何後來製定漢律,就是在這三章的基礎上做加法,既保留了秦製的高效,又去掉了苛酷。更重要的是,他開創了“以仁政換民心”的套路,讓後世帝王明白:打天下不能隻靠刀劍,還得靠“政治作秀”和“製度紅利”。
楚懷王那句“先入定關中者王之”,本想製衡項羽,卻成了劉邦稱帝的法理依據。當項羽後來撕毀盟約,分封諸侯時,劉邦立刻打出“討逆”大旗,因為他手裡握著“懷王之約”這個道義製高點。政治鬥爭從來如此,表麵的規則不重要,誰能把規則玩出花,誰就是最後的贏家。
劉邦的西進之路,本質上是一場“扮豬吃老虎”的逆襲。他沒有項羽的萬夫不當之勇,卻有比項羽更通透的人性認知:知道秦吏想要保住官位,知道百姓想要安穩日子,知道儒生想要被尊重,甚至知道懷王想要製衡項氏。他像個高明的裁縫,把各種人的需求縫成了自己的戰袍,讓自己從一個沛縣亭長,變成了秦地百姓眼中的“救世主”。
當他在霸上拒絕百姓的牛羊酒食時,當他寬容接受子嬰投降時,當他說出“約法三章”時,他完成了從草莽英雄到政治領袖的蛻變。這一路西進,沒有巨鹿之戰的驚天動地,卻藏著比軍事勝利更重要的真相——真正的王者,從來不是靠武力征服土地,而是靠人心征服天下。項羽在河北殺得血流成河,劉邦在關中笑得人心所向,勝負的種子,早在他們選擇不同的西進策略時,就已經埋下了。
喜歡從部落打架到王朝爭霸的千年逆襲請大家收藏:()從部落打架到王朝爭霸的千年逆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