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主公來說,稱王與建國為何不能割裂開呢?主公為何不能緩稱王而早建國呢?”
諸葛亮一句話將思路直接拉開。
對於如今的段塵來說,最重要的是完成遼東的國家構建,而非敏感的稱王。
所謂的稱王,往往隻是建國的需要罷了,對於現在的段塵來說,稱王的利弊關係太大,不如暫緩,但建國已經是必要的了。
“孔明此言,猶如醍醐灌頂。”
諸葛亮將話說完了,主要就一個意思,冀州這片地域,三麵圍敵,不如做成軍事區,而段塵如今要做的是先帶著冀州百姓遷移遼東,回去再種幾年田。
這段時間,將遼東內部的行政問題,民族問題,經濟問題,軍事問題全部解決,而後即刻南下。
如此大戰略,雖然不如《隆中對》那樣驚才絕豔,但卻是最適合當前遼東的發展方向。
“具體細則,等待奉孝、元直等人休整,我們再行商議,孔明這些時日就先行休整,好好完善。”
此話說出,正事也就談完了,段塵自然是留下諸葛亮,商議一些私事,聯絡感情,這些都是常規操作了,不必多提。
······
就在遼東重新商議自己的未來方向時,天下各路諸侯也在思考著自己的未來。
河北決戰後,天下一統的大局勢已然被敲響,該怎麼辦?他們的路在何方,這是很嚴峻的問題。
北方強敵磨刀霍霍,中原承受著最強大的壓力。
已經遷移到許昌的曹操內心並沒有安全感,此刻帳下一眾謀士聚集,需要商討一個方案來了。
“如今,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了,我認為,袁紹抵達並州,於青州相互分割,其必然不是未來反攻河北,而是謀圖西進,因而我們便可以取青州而平徐州,一統中原,積蓄實力,和段塵決戰。”
荀攸的謀劃,更多偏向於軍事防線上。
如果說河北是定鼎天下的一錘重音,那並州和青州就是南下的兩翼。
能夠占據青州,並聯係袁紹穩固並州,那至少能夠在地緣上取得先機,所謂決戰時機,或許也是如此。
“公達謀劃青徐,確實可以,但遼東真的會等嗎?如今遼東已經進駐鄴城,占據河北,如果他們想,甚至可以立即南下;此外,難道我們整合中原,就能夠抗衡遼東了嗎?”
“哪怕我們整合中原,實力尚不如當初之袁紹,和吞並袁紹的遼東決戰,實屬不智。”
戲誌才三兩句便否定了荀攸謀劃,某種情況下,他們戰陣謀士想到了是決戰條件,而他想到的卻是退路!
“我們需要退路了!”
爭霸的第一要義永遠隻是活著,所謂的退路,才是當前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退路嗎?”
曹操望向了戲誌才,很難想象到,一向自信的誌才,今日卻能做出如此謹慎的決定。
這所謂退路到底是什麼?其實已經很明白了。
“主公,呂布,袁紹,這些已經不重要了,段塵的核心在遼東,那他能夠進攻的最遠距離便是中原,如果我們退守南方,我們便能獲得喘息的機會,而如果我們堅守中原····真的還能勝嗎?”
剛剛投靠過來的劉曄也跟著說道。
段塵不是袁紹,現在的曹操也不是未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在這裡,沒有所謂的十勝十敗論,很現實的問題。
劉曄接著說道:
“如今段塵整合河北,精銳至少30萬,史詩級過萬;而主公,哪怕加上青州兵,屯田兵,精銳也不過15萬,以青州兵戰力,對抗遼東騎兵精銳,恐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