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州九月,秋高氣爽。陽光穿過南鑼灣社區新栽種的法國梧桐,在地麵上投下斑駁的光影。王安站在南鑼灣項目最高建築的頂層平台,俯瞰這片由他親手打造的城市新生區。
風吹過他的發梢,掠過耳畔。遠處,修複後的古建築與現代化的社區設施交相輝映。智能路燈矗立在林蔭大道兩側,地下管網傳感器正默默工作,安居os在這片區域構建起一張無形的智慧神經網絡。
“景色不錯。”沈佳從身後走來,站在他身旁。“安居os運轉得很順暢,居民滿意度調查結果也很好。”
王安點頭,目光卻投向更遠處,南鑼灣項目外圍一塊荒蕪的工業用地。那裡曾是一座老舊的化工廠,如今已經拆除,隻留下一片平整的黃土。
“南鑼灣項目很成功,但我總覺得缺了點什麼。”王安眉頭微蹙。
沈佳順著他的目光望去,立刻理解了丈夫的心思。“你在想那塊地?”
“一個城市,如果隻有舒適的居住環境,卻沒有產業支撐,終究難以持續繁榮。”王安轉身,走向屋頂平台上的沙盤模型。“南鑼灣現在有了"形",但還缺"魂"。”
“產城融合。”沈佳接過話頭。
王安手指輕點沙盤上那片空白區域。“這裡,將是安居的下一個重要布局——安居科創穀。”
正當他勾勒構想之際,熟悉的係統提示在腦海中響起:【“產業是城市活力的源泉。建議在南鑼灣周邊規劃建設"安居科創穀",吸引高科技企業入駐。建議借款80億元,利息:兩年內完成一期建設,引入至少20家"專精特新"企業或知名企業研發中心。”】
“我接受。”王安在心中默念,眼神更加堅定。
晚上七點,安居總部核心團隊會議室。投影屏幕上顯示著“安居科創穀”四個大字。
“南鑼灣為什麼成功?因為我們不隻是建房子,而是創造了一種生活方式。”王安站在屏幕前,語氣堅定。“同樣的理念,我們要應用到產業領域。”
張鳴皺眉:“江州已有十幾個科技園區,很多都半死不活,我們有什麼勝算?”
王安沒有正麵回答,而是在電子白板上寫下“未來城市科技”五個字。
“安居積累了什麼?智慧城市技術、綠色能源應用、ai醫養結合…這些都是"未來城市"的核心科技。”王安轉身麵對眾人。“我們不做泛泛的科技園,而是專注於城市科技領域的產業集群。”
李忠推了推眼鏡:“您的意思是,以安居的技術優勢為依托?”
“沒錯。園區本身就是展示窗口和應用場景。”王安眼中閃爍著光芒。“什麼企業會來?那些與我們有技術協同、能共同推動未來城市建設的企業。”
沈佳補充:“關鍵是要建立生態,而非簡單地出租土地和廠房。”
“還有一點。”王安指著南鑼灣地圖。“科創穀與南鑼灣的居住區僅隔一條河,實現了真正的職住平衡。上班不堵車,下班五分鐘到家。”
深夜,王安獨自一人站在那片待開發的土地上。月光灑在黃土地上,遠處南鑼灣的燈光如星辰般閃爍。他閉上眼睛,仿佛已經看到了未來的科創穀:玻璃幕牆的辦公大樓,茂密的屋頂花園,來往穿梭的年輕創業者…
“要做,就做到前無古人。”王安在心中暗下決心。
一周後,王安召集團隊進行了一次特彆的考察活動。大巴車載著安居的核心管理層,參觀了江州現有的幾個主要科技園區。
“看到問題了嗎?”從第三個園區出來,王安問眾人。
“冷冷清清,像鬼城一樣。”張鳴直言不諱。
“高標準的硬件,卻沒有匹配的軟服務。”沈佳指出。
“企業來了就像丟進大海,靠自己遊泳。”李忠感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