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南地區的瀛州河北河間)、莫州河北任丘)等重鎮正式歸宋後,莫州移治而瀛州獨大。
莫州和瀛州在地理位置上相近,在曆史上有著密切的關聯。
後周世宗柴榮打下關南地區後,瀛州、莫州先入周、再入宋,使得幽雲十六州在宋時實際變為十四州。
北宋時,瀛州是重要的軍事和經濟重鎮,是高陽關路的治所,在抵禦北方遼朝的軍事威脅方麵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為了更好地適應當時的邊防形勢、行政管理,軍事經濟形勢,莫州移治了;其在區域中的影響力相對減弱,而瀛州憑借自身的地理優勢、經濟基礎以及長期以來形成的政治地位等,在周邊地區的重要性愈發凸顯,成為這一地區的主導性州府。
大觀二年,即公元1108年,宋徽宗改瀛州為河間府;這相當於由地級市升格為省會市。
所以,瀛州,也就是河間,更不能輕易割讓;割讓河間,北宋就相當於敞開華北大門“歡迎”金軍。
還有就是中山府所屬地區河朔三鎮:範陽節度使、成德節度使、魏博節度。
河朔三鎮是唐朝中後期為了抵禦外敵侵擾,保衛邊疆安全設立的藩鎮;這些藩鎮在安史之亂後逐漸形成了獨立的軍事集團,節度使都是安祿山屬下。
藩鎮軍事上獨立——擁有自己強大的軍隊,士兵數量眾多且戰鬥力較強;自行招募、訓練,不聽從中央政府的調遣,形成了獨立的軍事體係,是其割據的重要支撐。
藩鎮財政上自主,軍閥控製了當地的財政收入,稅收不上繳中央,而是由自己支配。
藩鎮節度使利用轄區內豐富的資源和發達的經濟,積累了大量財富,為維持軍事力量和割據統治提供了物質基礎。
節度使自行署置將吏官員,朝廷無法乾預三鎮的人事任免。
三鎮節度使職位往往父子相承或由牙將擁立,形成了世襲或半世襲的統治模式,使得三鎮成為了實際上的獨立王國。
河朔三鎮的割據使得中央政府的統治範圍大大縮小,財政收入減少,無法有效維護社會秩序,中央對地方的控製力被嚴重削弱,加速了唐朝的衰落和滅亡引發藩鎮混戰。
河朔三鎮的存在為其他藩鎮樹立了割據的榜樣,引發了更多藩鎮的效仿,導致藩鎮之間相互攻伐、混戰不止,社會動蕩不安,人民生活困苦,嚴重破壞了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河朔三鎮的勢力在唐朝滅亡後進一步擴大,形成了一係列的小國,為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麵埋下了伏筆,使得中國曆史進入了一個長期的分裂和動蕩時期。
從五代後唐開始,沙陀人建立的中原王朝就沒少在定州跟契丹人死磕;後來的北宋也一樣。
所以,定州才會不斷升格,先是定州路、再是中山府;金軍為啥兩路攻宋?不是故意要搞什麼鉗形攻勢,而是因為太行山。
太行山東麵是河北、西麵是山西;所以,金軍攻宋要麼走河北方向、要麼走山西方向、要麼兩路一起走,於是走出鉗形攻勢。
而中山恰恰位於山西與河北的樞紐地帶,一旦北宋不能控製中山,那女真的東西兩路大軍立即可以形成策應。
太原、中山、河間三鎮如果割讓給金國,北宋還能存在嗎?女真人要的不光是三鎮,這頭狼要吞下整個北宋。
金兵第一次入侵汴京時,朝廷和民間一片混亂,軍民完全不知所措。
李剛是文臣,卻成為一名主戰的強硬派,他儘管沒有領導軍隊的經驗,但在危險中挺身而出,奉命組織軍隊和汴梁百姓抵抗金兵,數次擊退敵人的進攻。
李剛這一驚人壯舉使他在百姓心中樹立了很高的威望,但也引起主和派大臣的瘋狂攻擊和刁難。
最重要的是宋欽宗的政治觀點搖擺不定,在戰與和之間反複徘徊。
宋欽宗將城市防禦的重任交給李綱,卻沒有把能作戰的軍隊移交他。
靖康元年二月初,一位武將偷襲金營沒有成功,耿南仲唆使宋欽宗把失誤的原因丟給李綱。
李綱說自己根本就不知道這樣的偷襲事件,完全是士兵的個人行為;然而與李綱政治觀點不一致的朝臣趁機大肆攻擊……
宋徽宗回想著北方三鎮,和自己在萬般無奈情況下將皇位傳給大兒子趙恒;這個腦子裝滿屎的家夥不按常理出牌;完全用的是旁門左道。
北宋不光在宋欽宗手中丟掉河北三鎮,汴京城也被金兵攻破;徽欽二帝“光榮”地作了金人的俘虜。
一萬三千名皇子皇孫、宮娥帝姬、宮廷大臣被女真人當做奴隸一樣虐待。
宋徽宗忘不了完顏宗翰叫他和宮廷大臣、皇後王妃一起被剝光上衣,在金營裡麵遊走的恥辱;僥幸的是馬超、童貫、李鋼招募的忠義靖國軍將他營救出來,而宋欽宗還被關押在憫忠寺由完顏宗望派兵士看押。
九皇子康王趙構已經在應天府建立了南宋,自己回歸皇位後大宋朝就有兩個太陽;自己這個太陽是名正言順的,手中還有傳國玉璽;康王趙構那個太陽就顯得暗淡無光。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大宋不能有兩個太陽,自己這顆太陽趙佶本來是想傳位給十四皇子徐王殿下馬將軍的;才讓火頭軍孫莫給馬超傳話叫他敢來南青城齋宮地下密室,將自己寫給大楚皇帝張邦昌的親筆信紮交給他。
馬超從張邦昌手中拿到傳國玉璽繼承皇位名正言順,可是康王趙構怎麼辦?他畢竟是趙佶的親生骨肉。
趙佶的瞻前顧後,兒女私情的老毛病重新顯現;是將皇位傳給馬超馬超以十四皇子徐王殿下的身份出現)還是趙構?宋徽宗一時間還真拿不定主意……
李師師走到宋徽宗身邊說了聲:“陛下,童太師、李宰相、馬超大元帥讓您去大慶殿會見群臣!”
大慶殿是北宋朝廷舉行大典的地方,之南是中央政府辦公機關,二者之間有門樓相隔。
大慶殿之北的紫宸殿是皇帝視朝的前殿,每月朔望的朝會、郊廟典禮完成時的受賀及接見契丹使臣都在紫宸殿舉行。
除正殿外,還有垂拱殿、文德殿、集英殿、升平樓等殿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