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仁吉率領20人戰隊殺死闔閭門附近幾個金兵崗哨上的金兵,留下10個兵士裝扮成金兵滯留哨位;他則攜帶喻月、柏漢、水時、竇關、章不、雲教、蘇胡、金馬、魏度、陶陰、薑山10個少年將軍支援關鎮、戚秦、謝時、鄒明四個戰隊。
關鎮、戚秦、謝時、鄒明4個戰隊已經拿下萬勝門、西北水門、秀林園、固子門、大通水門幾個地方的金兵崗哨。
趙仁吉興奮不已,欣欣然道:“現在西城已經回到我們手中,接下來的目標就是城外金明池上的完顏金彈子營寨;不過那裡有一千多名金兵,爾等不能掉以輕心!”
關鎮凝視著趙仁吉,道:“我們子夜行動解決了西城金兵的全部崗哨,幾十個金兵也被殺死;但金明池有一千多名金兵,完顏金彈子又是金兵名將;百人娃娃騎士團恐怕不是對手!因此,關鎮建議驃騎將軍派人向炎宋大帝請求援兵;以保任務順利完成!”
趙仁吉一怔,有點譏諷地瞥了關鎮一眼,冷哼道:“騎士團大將軍怎麼突然膽怯起來?這可不是你平日的性格啊!”
關鎮強裝怔驚地笑道:“晚輩還不是確保驃騎將軍第一戰取得完勝,您不作皇上來當將軍;主動請纓的任務完成不了,是很丟麵子的事!”
趙仁吉大氣凜然道:“關小將軍的仁愛之情鄙人領了,可趙仁吉已經不是以前那種見了強勢就低頭的人;更何況本將軍在炎宋大帝麵前誇下海口,要以百人騎士團100名娃娃兵的人數收複西城建立首功,倘若向炎宋大帝討救兵,還不是額顱上戴鐲子如何抹得下去?”
關鎮凝重地注視昔日的皇上此刻的驃騎大將軍,見他一根筋的作派;很是不理解地說了聲:“驃騎軍難道不明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淺顯道理?我們隻有一百人,而完顏金彈子是金國猛將手下戰將如林;一千多兵士凶猛,我們沒有一點獲勝的把握!”
趙仁吉笑道:“本將軍自然明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兵法,可關將軍也得明白以一做十,以十當百的豪氣壯舉;韓信背水一戰小將軍一定不會陌生吧!”
趙仁吉拿出“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初心,講述起韓信“背水之戰”的來曆來:
“背水之戰”就是曆史上著名的井陘之戰,這是楚漢相爭時韓信指揮的一場經典戰役;因其“背水列陣”的戰術而聞名。
公元前204年漢高祖三年),漢軍統帥韓信兵力約數萬人多為新招募的士兵,戰鬥力較弱)。
趙軍由趙王歇和主將陳餘率領,兵力約20萬,占據井陘關今河北井陘東北)以逸待勞。
戰役的起因是劉邦派韓信、張耳率軍東進攻打趙國,以解除側翼威脅,擴大漢軍控製區域。
趙軍占據險要地勢,企圖憑借兵力優勢和地理條件擊敗漢軍。
戰役過程中,韓信部署聲東擊西的戰術;先派少量部隊佯攻井陘關正麵,吸引趙軍主力注意。
而後背水列陣:主力部隊在綿蔓水今河北井陘縣境內)東岸背水布陣,此戰術違背傳統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澤”的原則,卻能激發士兵絕境求生的鬥誌。
接下來韓信秘密派遣2000輕騎兵,攜帶漢軍旗幟繞到趙軍後方,伺機奪取趙軍大營。
趙軍大將陳餘認為韓信兵力薄弱且“背水為陣”是犯了兵家大忌,遂輕敵冒進,下令全軍出擊,企圖一舉殲滅漢軍。
漢軍背水而戰退無可退,士兵皆殊死搏鬥;趙軍久攻不下,士氣漸衰。
此時,埋伏的2000漢軍騎兵趁機衝入趙軍大營,拔掉趙軍旗幟,換上漢軍旗幟。
趙軍久戰不勝欲退回大營休整,卻發現營中已插滿漢軍旗幟,以為大營被破,頓時軍心大亂,四散奔逃。
漢軍前後夾擊,大敗趙軍,斬殺陳餘,俘獲趙王歇,取得井陘之戰的全麵勝利。
背水之戰的全麵勝利,鞏固了劉邦在北方的統治,消除了趙國對漢軍的威脅,為後續攻打齊國、最終擊敗項羽奠定了基礎。
戚秦聽完趙仁吉講述的“背水一戰”,興奮不已地走到他跟前深深一揖,道:“晚輩戚秦向驃騎大將軍致敬,以前隻認為你始皇帝指揮舞文弄墨;哪想到做了驃騎將軍也如此得勝任,對曆史上的優秀戰例敘述得如此精確明晰;晚輩由衷地佩服!”
戚秦說著,轉向關鎮,道:“頭兒是八百娃娃騎士團的創始人,我們之所以一直跟著你,還不是想顯示一下從師傅周桐那裡學到的身手!”
戚秦說著,老道的雙手抱拳麵向趙仁吉深深一揖,道:“驃騎將軍剛才提出的以一做十,以十當百,完全符合周侗師傅教導我們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戰術思想,戚秦提議,就照驃騎大將軍的思路進行;以百人之力挑戰完顏金彈子的千人金兵!”
戚秦的觀點受到謝時、鄒明、喻月、柏漢、水時、竇關、章不、雲教、蘇胡、金馬、魏度、陶陰、薑山13個少年將軍的一致讚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關鎮成為孤家寡人,他凝視著“秦時明月漢時關不教胡馬度陰山”14個兄弟,不禁想起師傅周桐來。
周桐是北宋著名武術教頭,得知關鎮是三國關羽的後代後;晚年特意趕到解州傳授關鎮十八般武藝。
關鎮在習練武藝的過程中覺得一個人孤單,周桐便招來“秦時明月漢時關不教胡馬度陰山”14個天賦異稟的少年陪他同練,後來又招來七八十個同樣有武功底子的適齡孩子;百人娃娃騎士團應運而生。
百人娃娃騎士團配有“山丹軍馬”,騎術典雅;而且各有絕技。
戚秦、謝時、鄒明、喻月、柏漢5人的鷂子飛旋功輕鬆自如,水時、竇關、章不、雲教、蘇胡、5人的金燕騰飛功堪稱一絕;金馬、魏度2人的鐵掌功威力不菲;陶陰、薑山2人的一指禪不可小覷。
問題是身懷絕技的14個兄弟現在全都和趙仁吉站在一起,反對向炎宋大帝請求救兵;關鎮隻好屈從。
趙仁吉得到“秦時明月漢時關不教胡馬度陰山”14個少年將軍的支持,神情亢奮地繼續講述“背水之戰”戰例:
“背水一戰”打破了傳統兵法的束縛,體現了“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戰術思想,成為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典範之一。
“背水列陣”的核心是利用士兵的求生欲激發戰鬥力,在絕境中創造奇跡,體現了靈活運用兵法、因勢利導的軍事智慧。此戰役被後世軍事家廣泛研究,如三國時期諸葛亮的“空城計”也暗含類似“心理戰術”的運用邏輯。
司馬遷在《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詳細記載了此戰,對韓信的戰術評價極高,認為其“背水為陣,此在兵法,顧諸君不察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