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藥櫃前的生死局
光緒年間,濟南府仁壽堂來了個咳血的病漢。坐堂先生搭完脈,提筆寫下"川貝三錢為君,枇杷葉兩片為臣",小夥計抓藥時卻耍了花活——川貝換成浙貝,枇杷葉偷偷減半。病漢吃了半月不見好,最後咳死在炕上。衙門來查賬才發現,光這一味川貝,藥鋪半年就貪了二十兩雪花銀。
您可彆小看這"君臣佐使"四個字,裡頭藏著的彎彎繞,比菜市口到前門大街還遠。就像現在某些養生館,把蘿卜乾說成"千年人參須",枸杞泡酒敢叫"南極長生湯"。
二、藥方裡的三昧真火
第一昧:虛增君藥抬身價
真正的"君藥"本是治病主將,可到了黑心夥計手裡就成了搖錢樹。《本草綱目》裡明明寫著"麻黃發汗解表",到了藥鋪賬本上就變成"雪山麻黃"——其實就是在灶台後頭捂了三天發黴的陳貨。
光緒十二年,京城鬨時疫,同仁堂的"避瘟散"方子本該用金銀花為君藥。可夥計把方子改成"關外雪蓮為君",價格翻了十倍。就像現在某些"特效藥",把維生素c包裝成"抗氧化因子",換個名字就敢賣天價。
第二昧:以次充好換門庭
"臣藥"本是輔助君藥的副將,最容易被偷梁換柱。杭州胡慶餘堂的老藥工說過:"看一家藥鋪黑不黑,就看他的陳皮是不是橘子皮。"正宗的廣陳皮要三年陳化,黑心鋪子拿鮮橘皮噴醬油充數,曬乾了往藥鬥子裡一扔,外行根本分不清。
《老殘遊記》裡記著樁慘事:產婦難產要用人參吊氣,夥計卻給換了黨參。穩婆急得直跺腳:"這"白條參"頂個屁用!"就像現在某些中藥包,說是"冬蟲夏草",細看全是麵粉壓的模子貨。
第三昧:誇大藥引造玄機
"使藥"本為引經報使,到了奸商嘴裡就成了"神仙引"。同治年間山西鬨痢疾,有藥鋪在方子裡加"無根水做引",其實就是屋簷接的雨水。更絕的是要"公雞初啼時的露水",逼得病人半夜三更趴菜地裡等雞叫。
現在某些"祖傳秘方"還是這個套路:"此藥需用天山雪水送服",其實就是在礦泉水瓶上貼個藍標簽。茶館趙掌櫃說得好:"真要這麼講究,治個感冒還得去王母娘娘的瑤池舀水?"
三、破藥局的三帖方
拆招第一帖:識得君臣真麵目
蘇州有個綢緞商久病成醫,抓藥時總要問三句:"君藥產自哪座山?臣藥炮製幾年整?使藥要用什麼引?"某次夥計答不上"川貝母的鱗莖有幾瓣",當場露了餡。就像現在買阿膠,得問"是驢皮還是馬皮",再不行掏出手機查藥典圖鑒。
拆招第二帖:貨比三家不吃虧
京城老太太有絕活:拿著方子跑三家藥鋪。仁濟堂說"川貝斷貨",她就晃到保和堂:"人家可說了,庫房裡還有三斤半。"逼得掌櫃的從櫃台底下掏出真貨。這招放現在叫"交叉驗證",他敢說"野生黃芪",您就問"有沒有林業局批文"。
拆招第三帖:釜底抽薪驗真章
《鏡花緣》裡林之洋教過妙招:抓完藥先掰半片含嘴裡。真黃連苦得舌頭發麻,假黃連拿黃柏充數隻有澀味。現在街坊王嬸更絕,買當歸非要切一片泡白酒:"真貨酒變琥珀色,假貨泛渾湯。"任你夥計說得天花亂墜,這一杯藥酒就是照妖鏡。
四、老祖宗的保命經
藥王孫思邈在《千金方》裡寫得明白:"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可到了黑心藥鋪,這句話變成了"若見病漢來抓藥,先看錢袋鼓不鼓"。
《紅樓夢》裡晴雯傷風,胡太醫給開了虎狼藥,幸虧寶玉識破改成"當歸陳皮"。可見再高明的"君臣佐使",也怕遇上懂行的主。如今街坊都學精了,進藥鋪先背《湯頭歌》:"四君子湯中和義,參術茯苓甘草比。"夥計聽見立馬不敢糊弄。
老輩人常說:"三折肱為良醫。"這話反過來說也通——被藥鋪坑過三次,傻子都能成半個郎中。就像現在某些年輕人,被保健品坑過之後,《神農本草經》倒背得比手機號還熟。
喜歡堪破三千世相請大家收藏:()堪破三千世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