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守程朱四百載,文章皆作稻粱謀。若將八股比算法,天下書生儘楚囚。
一、格套為牢:八股文的數據模版
南京貢院的晨霧中,五千號舍排列如算盤珠。考生張岱展開題紙,見"子曰"二字,嘴角浮起苦笑——這已是萬曆年間第一千三百次以"學而時習之"破題。他提筆寫下"聖人設教,如天雨露",忽覺自己成了提線木偶,每個關節都被"起承轉合"的絲線牽引。
《明史·選舉誌》載八股格式:"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恰似現代算法的固定流程。考官批卷時,先數對仗工整處,次查典故出處,末觀聖賢口吻——這套評分標準,與社交平台的"完播率、互動量、垂直度"三大指標何其相似?更荒誕的是顧炎武在《日知錄》中的發現:某些考官竟用"字數統計法",將五百五十字定為"黃金篇幅"。這讓我想起當今短視頻平台對"7秒神評論"的流量傾斜,皆是數據暴政下的畸形產物。
隱喻:現代求職者按招聘網站模板修改簡曆,與明清考生套用八股格式同理,皆為適配係統算法的自我規訓。
二、破題之術:在格式牢籠中求生
紹興酒肆裡,徐渭將八股範文撕碎擲入火爐。紙灰飛揚中,他醉吟:"不願文章高天下,隻願文章中試官!"這聲呐喊,揭開了八股應試者的終極生存法則——數據優化的本質是揣摩算法意誌。
《儒林外史》中範進中舉的魔幻場景,恰是這種算法的完美演繹。當範進顫抖著寫下"天地乃宇宙之乾坤"時,看似廢話連篇,實則暗藏玄機:"天地"對"宇宙","乾坤"應"造化",這種套嵌式對仗能精準觸發考官的"工整度傳感器"。正如現代人在社交媒體用"絕絕子、yyds"等熱詞提升互動率,本質都是對算法偏好的數據投喂。更精妙的是唐伯虎科考舞弊案——他提前準備的三十篇範文覆蓋所有題型,簡直堪稱古代"題庫大數據"。
然真正的高手懂得在框架內起舞。王陽明作《誌士仁人》題,破題曰:"聖人於心之有主者,而決其心德之能全。"表麵遵循朱注,實則偷渡心學思想。這讓我想起當代知識博主在平台規範內夾帶私貨:用"認知提升"包裝哲學思考,借"職場技巧"傳遞處世智慧。正如《菜根譚》所言:"文章作到極處,無有他奇,隻是恰好",這種"戴著鐐銬跳舞"的智慧,古今同轍。
三、脫枷之道:算法暴政下的精神突圍
秦淮河畔的月光下,金聖歎批《西廂記》至"怎當他臨去秋波那一轉",擲筆長歎:"八股文章,亦需有此一轉!"遂在《才子必讀書》中創"起承轉合"新解,將科舉模版化為文學批評工具。這種數據模型的逆向運用,比現代黑客破解算法更顯高明。
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記錄的奇事,更顯文人風骨:某生故意在八股文中連用十八個"之"字,考官批"如亂石鋪街",竟中舉人。這種對格式的戲謔反抗,恰似當今網友用亂碼、白屏對抗智能推薦。最絕的是蒲鬆齡,他在《聊齋誌異》中借鬼狐之口譏諷:"世間甲乙科,半是閻羅斷。"將科舉算法比作陰司判案,比現代人對大數據的批判更辛辣百倍。
青藤書屋的雨夜,徐渭酒醒後重讀《代白紵詞》。當他寫下"掩抑摧藏聲欲絕,莫是前生冤業來"時,突然頓悟:真正的創作自由不在對抗算法,而在超越評價體係。這讓我想起《莊子》"庖丁解牛"的寓言——當文人們將八股格式看作"彼節者有間"時,恢恢乎遊刃皆有餘地矣。
隱喻:當代創作者在短視頻平台用"無效直播"解構流量規則,與明清文人的八股戲仿同理,皆為數據霸權下的詩意反抗。
本章以八股文為鏡,照見標準化測評的古今困局:算法既為階梯,亦是牢籠。下章將借《清明上河圖》中的市井百態,解析信息戰中的謠言傳播鏈……
喜歡堪破三千世相請大家收藏:()堪破三千世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