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去浪千疊,烈火張天照雲闕。
周郎羽扇指艨艟,臥龍東風借一頁。
一、柴桑密議:危牆下的握手
建安十三年冬,柴桑都督府的地龍燒得通紅,孫權手中的青瓷茶盞卻結了一層薄冰。諸葛亮輕搖白羽扇,指著案上輿圖:"曹軍八十萬順江而下,若孫劉不合力抗之,必為各個擊破。"
周瑜突然冷笑,劍鞘敲擊青銅燈樹發出清響:"劉豫州新敗當陽,如今隻剩殘兵數千,何以言"合力"?"諸葛亮不語,從袖中取出一卷帛書展開——竟是荊州水軍布防圖。燭火跳動間,孫權瞥見圖上標注的夏口糧倉,瞳孔微縮。
這場生死談判,正是臨時聯盟的經典開局。孫權看中劉備集團的荊州情報價值,諸葛亮需要東吳的水軍支撐,雙方在曹操壓力下各取所需。但這種基於危機催生的合作,如同危牆下握手——牆倒之際,也是鬆手之時。《三國誌》評"共抗曹賊"時暗藏機鋒:"同舟遇風,吳蜀相救,如左右手。"
二、借箭借風:默契中的算計
赤壁戰船連環陣中,魯肅望著諸葛亮草船滿載箭歸,低聲問周瑜:"此人當真神機妙算?"周瑜撚斷琴弦冷笑:"他算準我軍缺箭,我更算準他需借江東之力。"
三日後七星壇上,諸葛亮披發仗劍的身影在東風中飄搖。程普老將撫箭歎道:"此風來得蹊蹺。"黃蓋卻已暗令火船待發——原來東吳早探得冬至前後有東南風起,諸葛亮不過順勢而為。
"借箭借風"的佳話,實為雙方心照不宣的利益交換。諸葛亮需要展現實力鞏固聯盟,周瑜則借勢推動火攻計劃。這種臨時合作中的雙向利用,恰似《三十六計》中的"連環計":看似互助,實則各謀其利。智者當學諸葛亮,即便在合作中處於弱勢,也要創造不可替代的價值。
三、火燒連營:勝利下的裂痕
赤壁火光映紅江麵時,劉備軍突然出現在烏林要道。關羽青龍刀上的曹軍血跡未乾,張飛已奪下江陵戰馬三百匹。周瑜聞訊摔碎酒盞:"我等在前死戰,彼卻在後取利!"
諸葛亮遞上南郡地圖:"此城險要,願借都督精兵共取。"周瑜指尖劃過地圖上油墨未乾的標記,突然大笑——那"借"字寫得格外端正,分明是早有預謀。
勝利時刻往往催生聯盟裂痕。孫劉在抗曹時形成的共生關係,隨著危機解除迅速轉為競爭。這種轉變印證了《孫子兵法》"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的哲理。智者當如劉備,在合作末期已開始布局後手。
四、荊州棋局:借還之間的玄機
建安十六年秋,魯肅單刀赴會。關羽將青龍刀插在江岸:"某代兄長鎮守荊州,豈有歸還之理?"魯肅卻攤開當年盟約:"白紙黑字寫著"暫借"。"
江風掀起竹簡,露出背麵一行小楷:"待取西川後歸還。"諸葛亮的聲音突然從屏風後傳來:"子敬請看,這"待"字可未寫明期限。"案上茶湯映出雙方倒影,恍如當年赤壁戰船交錯的投影。
"借荊州"堪稱臨時聯盟博弈的巔峰之作。劉備以"借"之名行"據"之實,孫權以"盟約"為索償籌碼。這種在合作初期埋下伏筆的手段,恰似《棋經》所言:"善弈者謀勢,不善弈者謀子"。提醒後人:短期合作中的每個條款,都可能成為未來的勝負手。
五、夷陵餘燼:聯盟的最終代價
章武二年,陸遜火燒連營七百裡。劉備敗退白帝城時,江麵漂來半截焦黑的戰旗——正是當年周瑜旗艦上的"吳"字殘片。諸葛亮仰觀星象,忽然想起赤壁之夜:那時借來的東風,如今化作焚儘蜀軍的熱浪。
江陵城頭,孫權摩挲著從關羽墓中取回的青龍偃月刀,對陸遜歎道:"昔日盟友,終成刀下魂。"刀身映出他鬢角白發,恍惚間與曹操銅雀台的身影重疊。
孫劉聯盟從共抗強敵到兵戎相見,揭示了臨時合作最殘酷的真相:當共同利益消失,昔日的默契便成致命殺機。這印證了《韓非子》"利異則相爭"的論斷。但真正智慧在於張昭臨終所言:"敵可化為友,友亦可化為敵,唯利害永恒。"
警世箴言
《三國誌》載:"合則強,孤則弱,然合中有隙,弱中藏強"
《易經·睽卦》雲:"二女同居,其誌不同行"
《淮南子》謂:"同舟而濟,胡越不患異心"
多年後,漁夫在赤壁磯頭撈起半麵鏽蝕的銅鏡。鏡中殘存的美人妝痕,不知是大小喬的胭脂,還是孫尚香的淚痕。江水東流,當年百萬將士的血氣早已消散,唯見月照千山,如諸葛亮七星壇上那柄未鏽的青銅劍,冷眼看著人間聚散。
喜歡堪破三千世相請大家收藏:()堪破三千世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