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鼐調和亂五味糖鹽相濟惑舌根
莫道珍饈皆養性箸底風雲隱乾坤
禦膳房裡的乾坤戲
乾隆下江南時,蘇州織造獻“素宴”一席,看似清粥小菜,實則暗藏玄機:
翡翠白玉湯:菠菜汁染豆腐,偽作碧玉羹掩江北饑荒實情)
八寶鴨舌凍:瓊脂塑鴨形,內裹燕窩魚翅虛報儉樸之名)
金齏玉鱠:南瓜雕魚膾,淋蟹黃醬示人以“漁米豐饒”)
聖駕品鑒時,龍顏大悅,卻不知這桌“粗茶淡飯”耗銀千兩。這般“以素亂葷”的戲法,暗合《呂氏春秋》所載“五味三材,九沸九變”,隻不過變的不是火候,而是人心。
五味迷魂陣
形色惑心
揚州鹽商宴客,獨創“四時幻味”:
春宴:桃花形饅頭裹鵝肝春意掩奢靡)
夏席:荷葉盞盛冰鎮駝峰清涼遮肥膩)
秋筵:菊花雕下藏熊掌雅致蓋血腥)
冬席:梅花餃中填鹿尾素淡包貪婪)
某禦史赴宴後作《食鑒錄》,大讚“清雅脫俗”,卻不知自己早墮入《淮南子》所言“視之無形,聽之無聲”的迷局。
氣味勾魂
南宋臨安酒肆創“三香奪味法”:
門前焚檀香引客入)
堂中爇龍涎亂嗅覺)
案上置橙皮清口舌)
食客聞香而至,嘗不出河豚微毒,辨不明陳米新釀。正如《齊民要術》所斥:“美食不如美器,美器不如美說”——舌苔早被香氣蒙蔽,哪還嘗得出真味?
火候迷蹤
最險者乃“陰陽火候術”:
文火燉參湯,實為蒸籠餘溫省柴充慢工)
武火爆鹿脯,卻是先煮後炸偽作鑊氣足)
灶膛暗分兩格,一明一滅示人以日夜守候)
某員外購“三天三夜老火湯”,直到廚子醉後吐真言:“哪有什麼老火?不過是三更添水,五更撒鹽!”這手段,連《隨園食單》都歎:“烹調之道,儘在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