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道德經中信長生_堪破三千世相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堪破三千世相 > 第15章 道德經中信長生

第15章 道德經中信長生(1 / 2)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函穀關的紫氣東來三十裡,尹喜望見青牛背上白發老者,驚覺手中的通關文牒重若千鈞。老子留下五千言策牛西去時,關令尹喜或許未曾料到,那卷《道德經》中竟暗藏破解信用困局的終極密鑰——信如穀神不死,周行而不殆。

大道至簡藏信根

老子雲:"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春秋戰國時,齊桓公九合諸侯,表麵尊王攘夷,實則透支周室最後信用。管仲獻"輕重術",以鹽鐵專賣補財政虧空,恰似用膏藥遮掩膿瘡。待桓公薨逝,五子爭位屍蟲爬出宮門,方知信用透支的惡果比刀兵更甚。

反觀範蠡三致千金而散之,看似違背常理,實則深諳"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的天道。他在陶山腳下開設的"義倉",豐年收糧加蓋"陶朱"印,災年開倉必毀印鑒。這般設計,既防貪墨又守信用,正如《道德經》所言:"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

五不法則鎮風波

函穀關的晚風拂動竹簡,尹喜提筆注疏時頓悟五重境界:

不輕諾:張良在下邳橋三拾履,得黃石公《太公兵法》時立誓"不輕用,不妄傳"。楚漢相爭時,他寧燒棧道示無東歸意,也不輕諾韓信齊王之位。

不貳過:子產治鄭,鑄刑書於鼎。某貴族觸法,子產雖與其有舊,仍按律施刖刑。後該族子弟為政清廉,子產歎:"一刑立信,勝千言教化。"

不執相:呂洞賓洛陽賣油,遇老嫗賒油三年不還。他焚毀借據曰:"執契如執怨,不如乘風去。"次日,老嫗之子高中狀元,全城油鋪皆供純陽真人像。

不逾矩:胡雪岩創"戒欺"匾,卻暗設"慶餘堂"處理灰色交易。臨終前他幡然悔悟:"欺字頭上一把刀,斬斷百年根基。"

不棄道:文天祥囚元大都三年,忽必烈許以相位。他寧留"人生自古誰無死"的絕筆,也要守住華夏氣節的最後信用。

周行不殆見真常

《道德經》有雲:"反者道之動。"信用透支的輪回,恰似黃河九曲終歸海:

商鞅徙木立信,秦法嚴明而民心聚

贏政焚書坑儒,皇權威重而天道崩

漢文帝廢肉刑,約法三章而天下安

王莽篡改製禮,複古改製而人心散

這般循環,在《三國演義》中尤為顯著:劉備以"仁義"立信,攜民渡江賺得千古美名;諸葛亮七擒孟獲,看似寬厚實則透支蜀漢國力;及至劉禪樂不思蜀,"季漢"信用終成笑談。唯有趙子龍單騎救主時那杆銀槍,曆經千年仍寒光凜凜——因它承載的是純粹信義,未經名利沾染。

歸根複命守真常

老子出關前,尹喜跪求養生之術。老者指唇間牙與舌:"汝觀齒亡舌存否?"這則寓言,恰是信用管理的終極啟示:

剛強如齒:西楚霸王項羽破釜沉舟,巨鹿一戰立威名。然火燒阿房、棄範增,剛暴之氣終致烏江自刎。

柔弱似舌:光武帝劉秀隱忍蓄勢,銅馬軍中收人心。以柔克剛之道,成就"光武中興"的信用奇跡。

虛懷若穀:陶淵明辭官時說"不為五鬥米折腰",卻在《桃花源記》中虛構避世樂土。這種"以虛養實"的智慧,讓他的精神信用曆久彌新。

《紅樓夢》開篇茫茫大士攜通靈玉入世,結局寶玉披猩紅鬥篷雪地拜彆,正是完成了從"金玉良緣"到"白茫茫真乾淨"的信用輪回。唯有曹雪芹批閱十載增刪五次的身影,如同函穀關的青牛,在曆史長夜中留下永恒的剪影。

終南山頂的千年銀杏飄落金葉,葉脈紋路竟似《道德經》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當年尹喜在此結廬守經,每逢月圓便對空揮劍,劍鋒所指處,總有流星墜向函穀故關。

信用這場修行,有人耗儘一生築九層之台,有人一朝不慎毀於蟻穴。且看那潼關古道上的車轍印:秦皇的轀輬車碾出深痕,漢武的樓船將軍留下蹄印,唐太宗的六駿石刻斑駁陸離——唯有老子青牛踏過的苔痕,曆經兩千載風雨依然青翠如新。原來真正的信用長生術,不在錙銖必較的賬簿裡,而在"生而不有,為而不恃"的天道循環中。


最新小说: 禦獸:從被禦開始 人點香,蛇纏身 鞋廠女工論道,她知道那麼多! 紅樓雙姝記 鬥羅:掌控能量的我有驚世智慧! 咬春婚 一世之尊 道醫贅婿 侯門嫡女慘死重生,世子爺日日輕哄 諜戰1937:我的外掛是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