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瓢滄浪知冷暖,半盞濁清辨忠奸。
莫道鑒水無刃影,照儘人間鬼門關。"
杯水觀天
齊宣王三年的盛夏,稷下學宮的銅壺滴漏突然結冰。田駢盯著壺中冰晶,猛然摔碎玉冠:“泗水將凍,大災至矣!”這位陰陽家宗師想起《呂氏春秋》的警示:“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當夜,他攜門客奔往臨淄城外的孟嘗君封地——薛邑。
薛地糧商田不禮正在地窖試新冰。他將硝石混入井水,造出三尺厚的冰牆,對外謊稱“天降寒兆”。城內糧價應聲飛漲,他卻暗遣商隊從趙國運來陳粟。《史記·貨殖列傳》中白圭“人棄我取”的商道,被他扭曲成“人造天災”的毒計。
冰鑒詭謀
真正的食利者,善將自然征兆煉作人禍。
田不禮深諳“觀微知著”之術。他買通稷下學子,在學宮牆壁刻下讖語:“癸卯歲,泗水竭。”又派方士在井邊埋入磁石,令井水渾濁似血。百姓驚惶之際,他開倉放糧——卻是摻了沙土的黴米,換走農戶最後一寸田契。
這手段比《戰國策》中鄭袖構陷魏美人更陰毒。正如《韓非子》所言:“恃鬼神者慢於法”,田不禮用“天罰”掩蓋人禍,將《管子》的“輕重之術”化作刮骨鋼刀。最絕的是他偽造官府文書,宣稱“災年田賦折銀加倍”,逼得農民賤賣青苗。
沸鼎烹民
薛邑城東的粥棚飄著怪味,田駢掀開鍋蓋,見浮沫中混著木屑。
“此乃‘五穀輪回粥’。”田不禮的賬房陰笑,“陳米三成,麩皮五成,觀音土二成。”說罷遞過賬本:每施一鬥粥,可換三張田契。這般“慈悲生意”,連《金瓶梅》裡西門慶的當鋪都黯然失色。田駢想起《鹽鐵論》所言:“豪民擅山海之貨,通流池澤之利”,此刻方知書中血淚。
更可怖的是“冰窖銀”。田不禮將勒索來的銀錠藏入冰牆,待災後冰融,銀兩便如天降橫財。這算計暗合《鬼穀子》“謀之於陰,成之於陽”的詭道,卻比《三十六計》的“瞞天過海”更隱蔽——畢竟誰能想到,刺骨寒冰裡竟封著千家血汗?
破冰誌
田駢的破局之術,始於一盞清水。
他率門客在薛邑四門架起銅鑒,注滿井水:“諸君可觀,此水三日必結冰。”百姓將信將疑,卻見第三日果然冰封鑒麵。田駢當街叱道:“此非天寒,乃硝石作祟!”原來他早識破田不禮的製冰術,用《墨子》記載的硝石驗方反證其奸。
更妙的是他開鑿“暖井”。仿《周禮》中“淩人掌冰”之製,卻反其道而行——在井底鋪石灰生熱,破去田不禮的“寒井謠言”。這番“以火攻冰”的奇策,正應《孫子兵法》“奇正相生”之道。
水月鏡花
孟嘗君歸薛那日,田不禮的冰窖轟然崩塌。
三萬石黴米泡在冰水裡,招來遮天蔽日的蝗蟲。田駢早算準這日回暖,他開倉放糧時特意摻入硫磺,引得蝗蟲撲向田氏糧倉。這招“驅虎吞狼”,源自《呂氏春秋》“類同相召”之理,卻比《吳子》兵法更精妙三分。
田不禮被縛時仍嘶吼:“我依天道而行!”田駢擲下一卷《呂氏春秋》,翻開《察今》篇:“病變而藥不變,向之壽民,今為殤子矣。”此言如暮鼓晨鐘——食利者死守舊術,終將被時勢反噬。
清流鑒
孟嘗君立“鑒水碑”於薛邑城門。
碑文刻著《呂氏春秋》名句:“察己知人,察今知古。”田駢更設“水官”一職,專司觀測河井征兆。某年大旱,有糧商欲效田不禮故技,卻被水官識破:“汝等窖藏之冰,硝石味衝鼻!”自此,《管子》所言“官山海”之策,在薛邑化作護民之盾。
滄浪吟
十年後,田駢泛舟泗水。
但見兩岸稻浪翻金,再無饑饉之色。船夫唱起新編的薛邑民謠:“昔日冰鑒照妖鏡,今朝清水養嘉禾。”這景象恰如《道德經》所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鑒水非為辨濁清,人心深處自分明。
莫學田氏造寒獄,自有天道映蒼生。"
喜歡堪破三千世相請大家收藏:()堪破三千世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