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幾行名姓血,汗簡千卷計謀深。
誰藏治亂春秋筆,寫儘人間虎狼心?"
亂世棋枰
東漢熹平六年的洛陽城,南宮的銅鶴滴漏忽然逆流。宦官張讓捧著《資治通鑒》的殘卷注:此處為藝術虛構),指間摩挲著“黨錮之禍”的段落,嘴角浮起毒蛇般的笑意。三日前,他授意小黃門在太學門前潑狗血,再嫁禍於清流學子——這場“天譴”鬨劇,不過是他從《史記·酷吏列傳》中悟出的斂財新法。
“天下大亂,方顯咱家手段。”張讓撫弄著新得的玉帶鉤,鉤上嵌著黨人李膺的眼珠琥珀。這場景恰似《後漢書》所述:“豺狼當道,安問狐狸。”隻不過此刻的“豺狼”,正披著貂璫華服,把持著大漢命脈。
借災養癰
真正的食利者,能把災禍煉成金礦。
張讓深諳《資治通鑒》“治亂循環”之道。他先命人鑿斷鴻池水閘,再散播“青龍斷須”的讖語。待洛陽糧價飛漲時,卻從冀州運來黴米充作賑糧——每施一鬥米,需獻半畝田為“香火錢”。這般手段,比《鹽鐵論》中“豪民困窮市邑”的記載更狠辣三分。
更絕的是“罪銀贖身”。他將黨人妻女沒入宮中,明碼標價:侍郎之女三百金,太學生家眷五百金。這般生意經,連《金瓶梅》裡王婆的“挨光計”都黯然失色。正如《韓非子》所言:“人主之患在於信人”,張讓卻讓天下人不得不“信”他的貪婪。
血簡驚雷
太尉陳蕃的袖中,藏著一卷浸血的《資治通鑒》批注。
他在“漢成帝縱容外戚”的段落旁,朱批:“今之十常侍,猶昔之王莽!”某夜密會袁紹時,他展開一份名冊——張讓等人在並州私開的鐵礦,竟用罪臣家眷為奴,鐵器上皆鑄“張”字暗紋。這罪證讓袁紹想起《史記·平準書》的警示:“富商大賈冶鑄煮鹽,財或累萬金而不佐國家之急。”
更驚人的是漕運賬目。陳蕃門客混入西園,發現張讓竟在賑災船底暗藏私鹽。船過虎牢關時,以“查驗瘟疫”為由滯留旬日,實為偷換官鹽入私倉。這般“借勢盜國”的膽量,連《孫子兵法》的“渾水摸魚”都難以企及。
破局刃
陳蕃的應對之策,藏在三則典故裡。
其一,以史為刃
他命太學生將張讓惡行編入《今古罪鑒》,比照《資治通鑒》中梁冀舊事。當街誦讀時,百姓方知“十常侍之禍”堪比王莽篡漢。這招“借古諷今”,正應《荀子》“法後王”之論。
其二,釜底抽薪
暗中聯絡涼州鐵商,以雙倍價收購生鐵,斷張讓私礦銷路。待其資金困頓,再曝出鐵礦虐奴醜聞。此計暗合《管子》“輕重之術”,以商戰破權謀。
其三,民心為盾
將張讓克扣的賑糧換成沙土,卻讓饑民親眼見“官糧”倒入渭河。百姓怒潮中,陳蕃登台疾呼:“《孟子》雲‘民為貴’,今貴在何處?”萬民呼應聲震未央宮。
銅駝荊棘
張讓伏誅那日,洛陽突降黑雨。
刑場上的《資治通鑒》殘卷被血浸透,顯出隱藏的“黨錮名錄”——原來陳蕃早將黨人姓名用明礬寫就,專待血染顯形。這招“以血還史”,比《史記》中“丹書鐵券”更撼人心魄。
百姓爭食張讓血肉時,宮門銅駝突然傾倒。有人看見駝眼流淚,竟化出《鹽鐵論》中的句子:“今放民於權利,罷鹽鐵以資暴強。”這場景,成了漢室將傾的絕佳隱喻。
新鑒錄
袁紹掌權後,在南宮立“治亂鑒”。
巨碑正麵刻《資治通鑒》精要,背麵列十常侍百條罪狀。更設“通鑒郎”一職,專司比照今古得失。某日,通鑒郎發現某刺史私吞賑銀的手法,竟與碑上王溫舒舊案如出一轍——曆史果然是最狡黠的鏡子。
青史血痕
陳蕃頭顱懸於城樓時,手中仍攥著《資治通鑒》殘頁。
頁角批注依稀可辨:“讀史不鑒,如入寶山空手歸。”百年後,範曄著《後漢書》至此,擲筆長歎:“蕃能鑒史而不能鑒身,悲乎!”然其血滲竹簡,終成“黨錮之禍”最鮮活的注腳。
"青史如鏡照妖邪,治亂循環總有解。
莫道豺狼能蔽日,且看血鑒破重劫。"
給普通人的生存指南:在危機中不被當韭菜割的實用法則
一、生活中識彆與防範:
1.警惕"雪中送炭"的生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