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義作甲胄,道德化戈矛。唇齒藏機變,談笑起波濤。"
道德作甲胄
揚州天香樓的雅間裡,鹽運使鄭懷仁正與幕僚密議。檀木案上攤著《孝經》,底下壓著江都縣災民名冊。他蘸著朱砂在名冊上勾畫:"這些刁民領了賑濟粥還鬨事,分明是"忘恩負義"!"話音未落,師爺已擬好告示——"凡妄議朝政者,以不忠不孝論罪"。
樓梯忽傳環佩叮咚,頭牌歌伎玉簟秋抱著琵琶進來。鄭懷仁瞬間換上悲天憫人的神色:"本官正要奏請加設慈幼局,姑娘可願捐些脂粉錢?"玉簟秋強笑應承時,瞥見案角露出一截禮單,上書"孝敬鄭大人遼東參二十支"。
仁義化戈矛
這般變臉功夫,恰似《官場現形記》中傅欽差的做派。赴任時高調退還"程儀",暗地裡卻默許家奴收受"門敬"。鄭懷仁更勝一籌——他將道德準則化作可拆卸的麵具:賑災時扮菩薩心腸,征稅時裝怒目金剛,彈壓百姓時又成衛道夫子。
正如《莊子》所述"盜亦有道",偽善者的策略亦有章法:一曰"道德置換",將實際矛盾轉化為意識形態之爭;二曰"汙名轉嫁",給反抗者扣上悖逆標簽;三曰"利益捆綁",拉攏中間派共分贓銀。天香樓這場密會,實為偽善權術的兵法演練。
綿針藏殺局
三日後,江都縣衙貼出奇文《勸善令》。文中痛陳:"今有刁民王二,領賑濟三鬥反誣官府摻沙,此等以怨報德之徒,當懸《孝經》於門首思過!"百姓圍觀時,衙役抬出摻沙糙米:"此乃王二家中所藏,可見其居心叵測!"
這般顛倒黑白的把戲,暗合《三國演義》中曹操借糧官人頭的計謀。鄭懷仁的高明處在於將壓迫儀式化:他讓衙役押著王二遊街,沿途誦讀《弟子規》,把暴行包裝成"教化愚民"。茶樓裡說書人拍案而起:"好個"以德服人",原來德字是拿刀刻在百姓脊梁上的!"
親情鑄枷鎖
看似滴水不漏的局,卻被遊方郎中陸九霄嗅出腥氣。他扮作走方郎中給衙役治疔瘡,趁機在縣衙後廚發現十袋精米——袋口火漆印著"賑濟專用"。當夜,城隍廟戲台飄起白布,上書碩大詰問:"鄭大人腸肥腦滿,可知災民饑腸轆轆?"
鄭懷仁震怒之下,竟想出更毒的計策:他召集鄉紳成立"勸善會",將抗稅者家屬列為"不孝典型",把王二的老母架上高台"以彰教化"。這招"親情綁架",恰似《水滸傳》中高俅陷害林衝的手段,用孝道倫理織就天羅地網。
弈局破連環
陸九霄在城門口擺開棋局,故意高聲解說:"這局"十麵埋伏"最妙處,在於誘敵自困。"他執黑子點向天元:"當年韓信背水列陣,今有人效仿卻忘了一件事——"圍觀者追問時,郎中亮出賑災賬冊:"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次日,茶館突然流行起新戲《包公審米》。戲中貪官狡辯"米中摻沙為防黴變",包拯冷笑:"本府查驗糧倉,發現沙比米多!"觀眾哄笑中,不知誰在縣衙圍牆畫了幅諷刺圖:鄭懷仁捧著《孝經》,嘴裡吐出的卻是毒蛇。
釜底抽薪計
決戰發生在祭孔大典。鄭懷仁正領著士紳誦讀《仁政篇》,陸九霄突然闖入,高舉《論語》質問:""節用而愛人"作何解?"不待回答,又抖開證據:賑災賬冊、精米糧袋、歌伎的證詞如雪片紛飛。
最致命的一擊是某鄉紳的密信:"鄭公妙計,既得清名又獲厚利..."原來陸九霄早暗中策反鄭懷仁的盟友。這場麵恰似《紅樓夢》抄檢大觀園,平日道貌岸然者互相撕咬,偽善聯盟瞬間土崩瓦解。
照妖定風波
事畢,陸九霄在運河碼頭對船夫說破玄機:"偽善者有三怕——"
"一怕陽光照賬本,二怕啞巴開口言,三怕惡人裝君子。"
船夫笑問:"先生怎麼總贏?"
郎中指著船頭破浪木雕:"你看這贔屭,馱著功德碑看似威風,實則永生不得翻身。"
漕船駛過殘陽如血的水麵,鄭懷仁被革職的文書正快馬進京。當初他題寫"明鏡高懸"的匾額,此刻被乞丐拆了當床板,金漆剝落處露出蟲蛀的朽木。
鄭懷仁的"道德兵法",將反向歧視的博弈推向極致——通過係統化操弄意識形態,構建起吃人不吐骨頭的閉環。生存法則首在"溯本":當道德說辭呈現高度工具化特征時,必是偽善者織就的羅網。
《韓非子》有言:"恃人之以愛為我者危矣。"今日所謂仁政善舉,若隻見聲浪不見實效,便要警惕其後的"愛民生意經"。破局之道,當學太史公"究天人之際"的慧眼,更要效仿包龍圖"打龍袍"的膽魄——任你畫皮千張,我自一錘定音。
江都縣那袋摻沙糙米,後來被倒入護城河。次年春,河邊長出野稻,百姓喚作"諷諫禾"。頑童們傳唱著不知誰編的童謠:"金經銀卷白玉軸,字字句句血饅頭..."
喜歡堪破三千世相請大家收藏:()堪破三千世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