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朱廷掾郡裡人頭那麼熟,借故支開了看馬的軍士,我才得以帶著騎兵脫身到此。”
眾人聽完孫文宇的講述,得知郡裡剛拉走了炮,現在又想把這批戰馬扣下來,都恨得咬牙切齒。
劉主簿更是毫不避諱,當著眾人的麵破口大罵郡守和王郡丞不是東西,不但不發救兵,還反過來又想趁火打劫。
蒲榮等人雖然不敢明著罵郡守,但聽著劉新罵的過癮,心裡也挺覺得解氣。
朱水成扭過頭四處東張西望,假意看東西,佯裝沒聽見。
他這次連夜去郡裡搬救兵,碰了一鼻子灰,心裡也挺窩火,但好歹把孫文宇這個救星領回來了,也算立了個大功。
眾人走到孫文宇所率騎兵的馬前,看著這些毛色光亮,神態矯健,高大威猛的匈奴馬,都忍不住讚歎。
尤其是高橋馬鞍加雙邊馬鐙這一對組合,在這個時代絕對是屬於先進軍事技術。
李曉明之前看史書記載,高橋馬鞍出現的早,在戰國末期就有了。
在那個時期,每每入冬之時,不僅中原大地上的百姓饑寒交迫,草原上遊牧民族更是艱辛難熬。
尤其是下了大雪,乾黃的牧草都被皚皚白雪壓在下麵,草原上的大雪能下到一人深,牲畜羊馬會被大批大批餓死。
遊牧民族就靠著吃牲畜肉、喝牲畜奶、拿牲畜換糧食為生。
如今牲畜沒有了,若是還不甘心餓死,那隻有去鄰居家裡吃便宜飯了。
戰國時期,北方的遊牧民族,一到冬天斷糧難熬時。
就隻好跨上戰馬、背上弓箭跑去與草原接壤的鄰居趙國家裡劫掠一番,然後揚長而去。
那時遊牧民族的騎兵,配的已經就是這種高橋馬鞍。
因為有這種高橋馬鞍的加持,胡人騎兵來去如風,趙國的騎兵因沒有這種馬鞍,根本追不上胡人。
而且沒有馬鞍,騎手在馬背上很不穩定,拉弓射箭準頭也沒胡人精準。
因此,趙國在對抗遊牧民族的侵擾時,屢屢吃虧。
長期以來,趙國不堪其擾,後經趙武靈王進行了“胡服騎射”的改革,引進了胡人便於騎射的服裝,和高橋馬鞍技術。
才終於扭轉頹勢,一舉將趙國邊境的遊牧民族,壓縮到了很遠的北方。
此後,經過百年的發展,騎兵在秦、漢兩代逐漸成為主力軍。
漢代騎兵力壓匈奴,是曆史上第一次:農耕民族騎著馬,追的草原匈奴滿天飛的時代。
漢代騎兵,是曆朝曆代,對抗遊牧民族創造的輝煌戰果最多和榮譽感最高的騎兵。
但是漢代的騎兵,仍然是單馬蹬,主要是為了上馬方便。
而且當時的騎兵,主要武器是弓箭,單馬鐙配高橋鞍已經足夠讓騎兵解放雙手去射箭了。
所以當時的騎兵,對雙邊馬蹬的穩定性和便於發力的優點感觸不深。
等到後來,盔甲越來越精良,弓箭越來越破不了盔甲的防禦了。
就需要騎兵持馬槊、大斧、鐵骨朵等重型兵器,借著戰馬的衝刺之力,去破甲殺敵。
這個時候單馬鐙就已經滿足不了騎兵的需求了。
騎兵必須雙腳都要站在馬蹬上,人馬合一,才能發揮出重兵器的威力,才能使出最大的力,去擊穿敵人的盔甲。
孫文宇之所以表現的那麼厲害,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騎的馬本身就厲害,還有他的馬鞍和馬鐙的組合技術先進。
雙邊馬鐙第一次出土,是在北魏貴族的墳墓裡。
所以曆史學家均認為,雙邊馬鐙是南北朝時期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