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萬騎兵彆說突然殺出來了,就是關羽將主力擺在雁門,都不好應對。
“鮮卑小兒!”
關羽鳳眼滿是怒火,信件被他攥成一團,猛然轉身。
“來人,傳令校刀營集合!”
劉備有白毦兵親衛三千人,關羽身為豫州都督,也有自己的親衛。
校刀營便是,但隻有五百人。
駱俊似乎明白了關羽的意思。
現在各營都在外征戰,就算現在派出傳令兵,一來一回需要不少時間。
關羽這是打算,親自帶著五百人,去麵對鮮卑三萬騎?
“關將軍……”駱俊準備勸,這時候……
“報——”
“太原急信!”
又一封信件遞了過來。
關羽接過後隻是掃看兩眼,臉色緩和許多,他將信遞給了駱俊,轉身又吩咐道:
“不用集合了,全力攻打五原!”
“喏!”
傳令兵快速離開。
駱俊不明白關羽的態度變化為何會如此大。
太原在搞什麼?
拉開信件一看,駱俊呼吸微滯。
叔父大人鈞鑒:
侄策頓首叩拜。
聽聞叔父雄師北指,決五原之水以蕩寇氛,使胡馬不敢南窺。
昔陳湯有言‘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今觀叔父旌旗所向,正應此誓。
侄策奉父堅將令,於上黨、太原二郡募豪傑、聚部曲,本欲效班超定遠之誌,未敢忘馬援裹屍之言。
然策深自惶愧,募兵經久,竟未能為叔父分絓鞍之勞。
策部曲雖成,徙延時日,實有負父命,亦愧對叔父。
伏惟垂鑒,恕稚子遲滯之罪。
今得斥候密報,鮮卑蒲頭率三萬騎圍困雁門,欲斷叔父退路。
策有銳卒四千,弓馬精熟者五百人,皆可效死。
侄策愚魯,懇請叔父專意北進,侄願提兵迎戰。
策不身死,雁門無恙。
時值仲冬,並州苦寒,伏乞珍攝貴體。
臨書倉促,虔請金安。
侄孫策稽首再拜謹啟。
昭寧元年,冬。
“……”
“孫策?”駱俊瞪大眼珠子,此人為何會出現在太原上黨一帶?
而且他從兩地不過聚攏出四千餘人,也要去和鮮卑碰碰?
說句不好聽的,這四千多人可能還不是五百校刀手的對手。
守在雁門關的陳群好歹還有一萬多民夫呢。
如此的支援真的有用嗎?最要命的是關羽居然真認同了。
駱俊抬起頭,“關將軍?”
關羽沒了先前的淩厲,雙眸何其柔和。
“江東英豪何其多也,有此信,雁門無憂矣。”
駱俊還在咂舌。
關羽又道:“先生留守後方,關某親自上陣,先速將胡虜儘數驅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