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蓋、韓當,次重號,一個安南將軍,一個安東將軍,加上關內侯。
這兩個職位意味著他們可能不久後就要脫離北軍了。
周倉,大良造爵。
高順,賜亭侯。
曹仁,鎮南將軍,加亭侯。
夏侯淵,前者平西將軍,加左庶長爵。
曹純,雜號將軍,加關內侯修正。
曹邵,左庶長爵。
孫策,重號左校尉,大庶長爵修正。
太史慈,雜號將軍,右庶長,一戰連爬十幾級。
其他的將軍,采取的都是差不多的策略。
官職高的,爵位會少低一些。
達到侯爵的,官職會低。
不上不下的,職位和爵位都取中等。
一連安排了幾十個。
到這劉辯能預料到,百官心裡不得勁。
爵位給的太慷慨。
三公九卿中,有像樣爵位的唯獨黃琬一人。
楊彪倒是有世襲的侯爵,但他爹剛死,需要守孝結束繼承。
莫說是這一朝,往上數幾年亦是如此。
四五年前,三公中的太尉鄧盛、司徒許相、司空張濟,前二人還在十來等爵位中苦苦掙紮,張濟好一些,混到個關內侯。
袁隗、蔡邕之類亦是如此,關內侯都摸不到。
漢延秦製,在原有的基礎上,爵位為二十等,一級公士,二上造,三簪嫋,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良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列侯。
一級公士免本人徭役,可蓄奴,佩劍。
二級上造免全家算賦,訴訟時優先受理……
五級大夫見官不拜,可養門客……
七級公大夫佩銅印黑綬,免罪數等,一般人無權審問……
十級左庶長,可養百人以上私兵,犯事了以發代罪曹邵)……
十六級大良造有開府權,食邑200戶周倉)。
十七級駟車庶長,議政特權,奏疏直奏天子,蔭三子為郎。
十八級大庶長,可享九錫禮儀孫策)。
段熲平羌時獲得第十二級左更爵,蘇武歸漢後獲十三級中更爵,霍去病十九時可能是第十四級右更)
商鞅曾為大良造、王莽改製前是十七級駟車庶長爵)
劉辯心裡清楚,自己這通封法百官們會繃不住。
連曹純都一口氣成關內侯了。
封的太過火,高到不能再高了。
哪怕是多封點重號將軍和次重號將軍都行。
但那日和謀臣們議政,並未遭到反對,反而一致讚同。
外部環境不穩,朝廷需要將軍們去打天下,軍功升爵可以加一劑猛藥。
彌補官職稍低的缺陷。
戰局變化,朝廷需要的是數不儘的將軍統領著各自一營兵馬,跟著一員統帥去打征戰沙場。
重號將軍是職位,不是軍銜,每個職位都有自己的責任,就好比大司農、太常、尚書令之類。
全封重號,朝廷沒那麼多兵馬去讓這個職位變得名副其實。
眼下以戰爭為主,平定天下後,再根據大家的爵位,調整官職。
到那時,一半以上的將領,都能成為重號,各司其職每日上上朝,處理一下各地軍隊送上來的奏疏。
剩下的一半擔任次重號將軍,成為一方統帥鎮守一方、對外征伐。
而他們的麾下,將會是更新生代的血液,比如徐盛他們。
百官看不懂很正常,劉辯本來就繞開了他們,直接找皇甫嵩楊彪他們商量的。
還有一些人沒被念到。
張遼他們,關羽他們。
荀彧將位置讓出,劉辯親自開口道:
“時之良將,五子當先,朕以五子良將,籌備五子軍。”
大臣們沉著臉豎起耳朵聽,將軍們目光主要彙聚在關羽和張遼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