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州有胡人,南邊有山越,西南有南蠻,涼州有羌氐……
能同化的劉辯打算先將其脊梁打斷,然後吸納同化。
曆史上的劉備和諸葛亮就將南蠻用的很順手,孫權也動輒就去抓幾十萬山越補充兵力,維持三足鼎立態勢。
涼州既是自己的領土,其土地上的人,理應是自己的子民。
既然是子民,就該吸納進大家庭中,消化成為自己人,解決百年羌亂。
至於領土之外的嘛,該打就打,該殺便殺。
比如鮮卑、北胡,若是有機會,最多就將其收為藩屬國,收收貢,號令其當當馬前卒。
同化不在自己的考慮範疇,大漢哪來這麼多精力去管他們的死活。
涼州情況特殊,總不能說朝廷將涼州割出去不要了。
亦或者將原住民全部趕走或者直接展開新一輪的殺戮。
在涼州有不少羌人和漢人結成夫妻,要如何處理又是個麻煩事。
此外,將羌氐殺光了,南蠻呢?山越呢?
益州揚州采取一樣的策略?
人家造反動亂不假,但說實在的,不造反才有鬼。
朝廷對地方的掌控力度下降,諸侯自立為王,將領割據一方,百姓拿著鋤頭參加黃巾。
連漢人自己都亂成這樣,指望人家高喊效忠大漢,根本不現實。
冀州叛軍、白波軍楊奉徐晃等,劉辯尚且能寬容,說實話,他覺得滇那此人有魄力和能力,一開始的打算是,將該問罪抄斬的人宰了後,要不要學孔明將滇那放了,彰顯下恩德使其歸心。
後來想想算了,此人的兒子死在張飛手中,一是結仇,二是沒有軟肋,以後還不知道會出什麼幺蛾子。
對涼州羌氐二族百年的迫害,劉辯是不喜的,覺得有點鼠目寸光。
全族之恨,經過百年發酵,等到爆發那日,會給後來帶來難以想象的災難。
正好讓自己撞上這倒黴事。
同樣的問題自然不能再來個輪回,留個大雷給繼任者。
他要改變這一切,讓涼州恢複以往的繁榮,讓冶鐵重新供給全國,使絲綢之路到達西域,將大漢花費百年,無數心血和金錢都解決不了的羌禍變成羌福。
使羌人世代為大漢守護國門,雙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羌人是十幾個少數民族的先祖,是大漢無法割舍的一部分,那就將世界獨一份的壯舉再次展現,令後人在翻開這段史書時,無不驚歎和敬佩前人的高瞻遠矚。
三公九卿都被劉辯的果斷給嚇到了。
天子直到目前為止,所有朝政、旨意,都是有跡可循,重啟祖宗的規定。
唯獨在涼州實行漢律,不僅沒有前人經驗,更與往年百年國策相悖。
太師王允決定出來說兩句,“陛下,老臣認為,蠻夷非我族類,趁此機會,應當斬儘殺絕,陛下既打算誅首惡,已經埋下仇恨的種子,何不一不做二不休呢?”
“朕記得太師是太原人士吧。”劉辯淡淡笑著問道。
“是啊。”王允愣了愣,隨即答道:“老臣出身自太原王氏。”
“哦。”劉辯微微頷首,笑問道:“朕看太原胡漢在一起不就生活的不錯?”
並州算是先帝們給他打的個樣。
“這……”
王允無話可說。
劉辯收起笑容,嚴肅道:
“朕意已決,即刻擬旨。”
皇甫嵩楊彪帶頭起身:“臣遵旨。”
……
時間轉眼過去多日,四月接近尾聲。
期間又發生很多事,各地往洛陽送著奏疏,其中有不少因為重要被擺在劉辯的龍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