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儁的離世,衝散了洛陽的熱鬨氣氛。
誰都沒有想到當所有人沉浸於涼州大捷時,他會突然離世。
突然到連北軍將士自己都不信。
他帶著三件遺憾和一句興漢走了,留下的悲痛給予大漢沉重打擊。
什麼涼州大捷,什麼連開幾日慶功宴都不重要。
操辦葬禮,成了如今朝廷頭等大事。
規格給的很高,三公九卿中有數人深度參與,朱家家財不多,宮裡出來了上百位宮女及小黃門構成的隊伍。
她們捧著上好的綢緞、金銀細軟,一股腦的往朱家送。
劉辯處於傷神當中,自然不是他安排的。
而是唐皇後聽說這件事後,賞賜給朱儁家眷。
挺屍期間,悼唁的大臣不計其數,哭喊聲數日不停。
司金府停下所有工作,召集工匠打造金絲棺槨,大臣們討論,朱儁的屍骨是否要移入皇家陵園陪寢。
奏疏由皇甫嵩寫下,當日送到章德殿。
劉辯並不在這,而是在太廟,於是又轉送。
最終大臣們收到答複,不入皇家陵園,入南山忠園。
朱儁戎馬一生,不喜朝堂,讓他和將士們待在一起更為穩妥。
劉辯批複完,奏疏傳到尚書台,三公九卿當日拍板,調集上萬名工匠,趕往南山修墓。
至於命名,又出現爭議。
到底為錢塘侯墓,還是天子說的國公墓?
舉棋不定時,宮裡送出一份帖。
碑文劉辯已經寫好。
字沒那麼好看,應當是親自提筆寫下的。
韓暨默默吩咐工匠,將字帖拓印下來,打造墓碑。
不日,朱儁離世的消息,被製作成公文送往全國,要求全國各州郡發布。
然後,劉辯發出旨意,罷朝七日,舉國哀悼。
就算他沒下達這個旨意,軍民的氣氛也一日比一日高漲,無數人叫喊著要來洛陽送朱老將軍一程。
漢末三傑有幾個地方很像。
不愛財、善待百姓、一心為漢,且大半生都交給了國家。
百姓不是傻子,誰對他們好,誰讓他們過上的好日子,他們心裡清楚的很。
要是換袁隗死了,雖然袁家名滿天下,但除了士人叫嚷,哪家會為他們哭上一句。
昭寧二年,十一月。
送葬隊從洛陽出發,劉辯衣著樸素出席,洛陽城中百官全部到場。
武將們自發穿上陪伴自己征戰沙場的甲胄,到城外站定等候。
近千名戰將,如同小兵般矗立道路兩側,在寒風中一動不動。
劉備、關羽、張飛、趙雲、黃忠、張遼、徐晃、樂進、於禁、張合、公孫瓚、呂布、高順……
太多了,根本數不完。
城中有規定,除劉備係及禁衛軍係以外士兵、將領,均不得帶甲。
因此他們隻能等在外麵。
除此以外,還有各州趕來的學子,考試全部推遲,讓舉人們也來送朱儁一程。